近些年,包洪波的山水画就呈现了回归内心的精神倾向,画面以一种朴素化的表达诠释了自己笔墨语言和内心的纠结。他不再仅仅描绘山水,而是通过笔墨的奇幻性、黑白灰的节奏重构,以及视觉逻辑的强化,使画面超越传统叙事,直抵内心现实的表达。这种探索不仅是对传统山水画的解构与重建,更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实验,彰显了他对水墨语言的深刻理解与大胆创新。

他减弱了传统山水中的“随类赋彩”,转而以极致的墨色层次焦、浓、重、淡、清构建画面,使黑白灰的对比形成音乐般的节奏感。墨色的渐变与留白的交错,让山体既具实体感,又似梦境中的幻影。

他的用笔不再拘泥于“骨法用笔”的严谨,而是融入更多偶然性,如泼墨、拓印、枯笔飞白,甚至故意制造“破损感”,使画面带有一种原始而神秘的气息。

传统山水画往往依赖文学性,如诗画结合、典故隐喻,而包洪波近年作品则主动剥离叙事,让视觉本身成为语言。

山石、云水、树木的排布不再遵循现实逻辑,而是按照画面张力需要重组,形成一种“心理空间的山水”。山体如拼贴般错位,却因墨色的连贯性而保持整体和谐。

他的留白不仅是“计白当黑”的传统智慧,更成为“未言说的情感”的载体。某些作品中,虚空甚至比实体墨块更具存在感,暗喻记忆的模糊与现实的疏离。

包洪波的山水不是对景写生,而是对童年记忆的再创造。临沂大洼童年真切而美好的回忆如梦幻般进入了他的画面,山中的风景变得朴厚灵动、一派乡土野逸的深厚情感出现在画面当中。那些朴拙的笔触、混沌的墨色,都带有乡土情感的烙印,但又超越了具体的地域性,成为一种“乡愁”符号。

包洪波的山水画实验,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激活它。他的作品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不在于形式的新奇,而在于能否用最纯粹的语言,表达最真实的心灵。

写生现场



















作品欣赏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来源:卓而不凡)

画家简介



包洪波,山东临沂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3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文旅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展评审委员会委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