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泰市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引领,全面构建水环境治理体系,通过科学规划、工程治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5年1-2月,柴汶河西高村桥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金斗水库、光明水库、东周水库等3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其他市控断面水质全部完成考核目标。


健全治理体系,夯实水环境保护制度保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责任机制。新泰市委、市政府将水环境治理列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任务,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并实施实体化运作,组建生态环境、水利、住建等多部门的联合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流域治理、污染防控等重点工作。同时,全面压实河湖长制责任,设立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二是构建全链条监管网络。“人防+技防”模式强化动态监测,加密重点河段、工业园区的巡查频次,同时建立水资源违法行为举报平台,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对20余家涉水企业实施全过程污染防治。三是科学规划引领系统治理。编制《新泰市柴汶河断面水质达标方案》,明确“保好水、治污水、护源水”三阶段目标,重点推进柴汶河流域治理工程,全流域全过程开展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同时制定水资源配置优化方案,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工程。

实施重点工程,打造水生态修复示范样板。一是实施水源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金斗水库、东周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治理项目,科学划定452个农村水源地保护范围,同步推进光明河上游(刘杜镇段)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河道清淤、植被恢复等措施,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惠及沿岸10余万居民。二是工业与农业污染协同治理。对全市20余家涉水工矿企业逐一核实环评、验收、排污许可证、取水用水、环保设施用电、工艺、现场运行效果、排水口设置及在线监测等情况,严厉打击涉水企业超标排污、在线数据造假、偷排偷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农业面源治理方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因地制宜,采用纳管、集中拉运处理、自然化利用等模式,完成全市74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三是开展水资源集约利用创新实践。将中水回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2024年为新泰市正大热电等企业配置中水138万立方米,累计替代常规水源300余万立方米。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120处,年节约农业用水超500万吨,形成“源头减量—过程回用—末端净化”的循环模式。

推动长效管理,构建水环境治理新格局。一是建设智慧化管控平台。依托“互联网+环保”技术,搭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控重点河流断面水质数据,提升治理效能。二是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监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确保3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达标。扎实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完成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划定、立标。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强化信息共享,保障群众饮用水水质安全。三是全民参与共建“水美新泰”。开展“保护母亲河”等主题宣传活动,设立“民间河长”“环保志愿者”岗位,形成全民护水氛围。

(大众新闻记者 刘涛 通讯员 杨煦艺)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