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为加快推动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芜湖市结合《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总体要求,编制形成了《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3月31日上午,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进行了解读。
2025年1月9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芜湖未来十余年的生态建设绘就了清晰路径,旨在推动全市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迈向新高度。
《规划》编制历时近三年,从2022年底启动,历经现状调研、专题研究、专家审查、政府审议等多阶段,凝聚各方智慧,最终于2025年初正式发布。该《规划》不仅是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落地响应,更是破解芜湖区域生态治理难题的关键举措,为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规划》明确了以打造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构建国土空间最优生态网络结构,全力建设"更富魅力的山水宜居江城、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
在生态保护格局方面,《规划》提出稳固“一核两屏七片十三廊”的生态安全格局:以长江芜湖段为核心生态轴线,强化长江生态核心廊道建设,实施全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依托北部“青台山-天井山-万年台”与南部“大工山-丫山-云岭”两大山系,筑牢南北生态屏障;通过13条蓝绿交织的次级生态廊道,提升蓝绿支廊连通效能;依据地形特征与开发强度,差异化划定七大生态功能区,实现生态功能分区治理。
围绕重点任务,《规划》涵盖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水环境与水生态综合治理、森林生态屏障功能强化、全域国土空间优化调整、矿山生态环境系统修复等五个方面。通过系统构建长江生态廊道,统筹水陆生态建设;开展水环境与水生态综合治理,确保水质达标与水生态健康;强化森林生态屏障,提升森林碳汇与生物多样性;推进全域国土空间优化,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同;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分类治理废弃与生产矿山。
为保障《规划》有效实施,芜湖市强化政府统筹协调与跨部门协同联动,建立规划编制动态跟踪督导和实施过程全周期监管体系。同时,强化资金保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实施全周期精细化管理,依托遥感、GIS等技术建立动态监测平台;深化科技支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公众参与体系,加强生态理念宣传。此外,还将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与协同治理机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未来,芜湖市将严格落实《规划》批复要求,组织各县市区、各部门协同推进,将相关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大皖新闻记者 孙芮
(安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