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前面突然有人“吞云吐雾”,烟雾烟味随风“糊”你一脸……这些边走边抽形成的二手烟雾,就是“游烟”。近日,上海对“游烟”出手了,外滩、武康路、豫园商城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多举措重点推进“游烟”治理,引发网友关注。

从“禁止吸烟”到“治理游烟”,彰显了对公众健康的重视,更是向无烟环境迈出的坚实一步。上海“治理游烟”,并非简单化、粗暴式,而是“柔性治理”,注重“堵疏结合”,通过商户室内摆放“禁止吸烟”提示牌;街边志愿者劝阻吸烟行为;绘制吸烟地图,方便吸烟者寻找吸烟点等方式,注重以疏为主、辅之以堵,既不罚款,也不强怼,对于“老烟民”随时随地吞云吐雾亮了“红灯”。

以“小切口”推动社会“大治理”。“游烟”现象看似是城市生活的微小褶皱,却也考量着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城市不同于乡村,密集的人流量、狭小的活动空间,一些诸如吸烟、乱停车、吐痰等“小毛病”,往往会给市民带来很大困扰。为此,上海治理“游烟”,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权力边界”的精准校准,既尊重个人吸烟权利,又通过空间规划、技术赋能实现权力平衡。这种疏堵结合的智慧,正是城市治理从粗放管制向精细化服务转型的生动注脚。

制度设计之外,更需激活社会共治的能量。“游烟”治理的不容易,因其行为瞬时性、空间流动性的特点,给治理带来了较大难题。上海创新推出的“三色动态治理地图”,以热力图形式实时呈现重点区域“游烟”密度,实现治理资源的精准投放。制度设计之外,激活社会共治的能量更为关键。在豫园商城,由商户、游客、志愿者组成的“护烟联盟”,让劝阻吸烟不再是冷冰冰的执法,而成为温暖的文明对话;徐汇区推出的“烟蒂兑换文创产品”活动,则巧妙地将行为约束转化为价值引导。当“吸烟请移步”成为市民心照不宣的默契,文明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让城市管理从“痛点消除”升级为“价值创造”。上海是一座旅游城市、文明城市,治理游烟也必将会给城市形象“加分”。为此,选择外滩、武康大楼等城市IP作为治理重点,体现着超大城市的管理智慧。这些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的地标,既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也是文明培育的天然课堂。在浦东陆家嘴空中连廊,艺术化的灭烟装置成为网红打卡点;愚园路历史街区的“无烟商家联盟”,将控烟承诺转化为特色服务标签。这种将治理融入场景、化约束为魅力的实践,让城市管理从“痛点消除”升级为“价值创造”。

“游烟”治理的最好方式,是从“他律”到“自律”。当每个市民意识到自己吐出的每一口烟都可能侵入他人的健康边界,公共精神便在城市肌理中生长,城市文明也从“他律”走向“自律”。游烟治理这场“呼吸保卫战”,既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基层响应,更是城市文明从器物层面向精神维度跃迁的重要标志。当治理智慧与市民素养共同生长,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呼吸,都将吐纳着现代文明的芬芳。(文/李瑞强)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