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感到“电量不足”?明明睡了8小时却依然疲惫,体重莫名上涨,皮肤干燥如沙漠,甚至在盛夏仍需裹着厚外套?这些症状可能与一种被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的疾病有关。我国甲减患病率高达1.0%,但公众认知度不足,许多患者因症状隐匿而延误治疗,导致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什么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是位于颈部的蝴蝶形腺体,负责分泌甲状腺激素(T3、T4),调节人体新陈代谢、能量消耗、体温、心率等核心功能。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身体如同“低电量模式”,各系统运转减缓,引发一系列症状,即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减的分类

1. 原发性甲减(占95%以上):甲状腺本身病变导致激素分泌不足,如:自身免疫疾病:桥本甲状腺炎(最常见原因)导致甲状腺被免疫系统攻击。

医源性因素:甲亢治疗(如放射性碘、手术切除甲状腺)后遗症。

碘摄入异常:长期缺碘或过量碘(如滥用含碘药物)。

2. 中枢性甲减:垂体或下丘脑病变导致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不足。

3. 甲状腺激素抵抗:身体对甲状腺激素反应减弱。



甲减与甲亢的区别

甲减是“代谢过缓”,而甲亢是“代谢过速”,两者症状截然相反:



甲减的“隐形杀手”:症状与风险人群

甲减的典型症状:身体在“求救”

甲减症状隐匿,早期易被误认为“亚健康”或更年期综合征,需警惕以下信号:

1. 代谢异常:体重莫名增加(即使饮食减少)、怕冷(夏天仍需穿厚袜子)、基础体温低于36.2℃。

2. 皮肤与毛发:干燥脱屑、指甲脆裂、头发稀疏易断,面部浮肿呈“黏液性水肿面容”。

3. 神经系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俗称“脑雾”)、情绪低落或抑郁。

4.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但体重上升,严重便秘(数日无便)。

5. 心血管:心率过缓、血压偏低,甚至引发黏液性水肿性心脏病。

6. 女性特有:月经紊乱(量多或闭经)、不孕或流产风险增加。

高危人群:你是否在名单中?

1. 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5-10倍,尤其在孕期、产后、更年期。

2. 家族史:直系亲属有甲减、桥本甲状腺炎或自身免疫病(如1型糖尿病)。

3. 甲状腺损伤史:曾接受甲状腺手术、放射性碘治疗或颈部放疗。

4. 碘摄入异常地区:长期缺碘(如山区)或过量碘摄入(如滥用含碘补剂)。

5. 慢性病患者: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患者。

6. 老年人: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显著上升,症状可能表现为不明原因乏力、抑郁。

甲减的治疗

首选方案:

  1. 左甲状腺素(L-T4)替代治疗作用:补充体内缺乏的甲状腺激素,恢复代谢平衡。
  2. 用药要点:空腹服用(早餐前30分钟),避免与钙、铁剂同服。
  3. 定期复查TSH、FT4,调整剂量(通常需终身服药)。
  4. 注意:擅自停药可能导致黏液性水肿昏迷(危及生命)。

其他治疗:

严重甲减或危象:静脉注射甲状腺激素,配合保暖、纠正电解质紊乱。

中医辅助:部分患者可用中药调理体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西药。



日常管理:与甲减和平共处

1. 饮食调整:为代谢“加油”

补碘需谨慎:

缺碘性甲减:遵医嘱补充碘(如碘化钾),但避免过量。

桥本甲减:减少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防止刺激甲状腺。

营养均衡:

优质蛋白:鸡蛋、鱼肉、豆制品,维持肌肉与代谢。

低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如肥肉),降低心血管风险。

高纤维食物:燕麦、蔬菜缓解便秘,避免胀气。

禁忌食物:致甲状腺肿食物:生食卷心菜、萝卜、大豆可能干扰碘吸收,需烹饪后食用。

2. 生活方式优化:为健康“续航”

适度运动:

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每日30分钟,提升代谢与心情。

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后监测心率(不超过最大心率的60%)。

保暖与防晒:

防寒保暖(尤其手脚),避免寒冷诱发症状加重。

皮肤干燥者可使用加湿器,涂抹保湿霜(如含尿素成分)。

情绪管理

甲减可能引发抑郁,可通过冥想、心理咨询改善情绪。

避免长期压力,保证7-8小时睡眠。

3. 定期监测:与医生“并肩作战”

复查频率:

初始治疗期:每4-6周复查TSH、FT4,调整剂量。

稳定期:每6-12个月复查,女性备孕需更密切监测。

警惕危象信号:

突发严重乏力、意识模糊、体温过低(<35℃),立即就医。

“甲减患者不是‘残缺的蜡烛’,而是需要特殊呵护的‘水晶灯”。通过规范管理,你们同样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