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从南走到北
我还要从白走到黑
我要人们都看到我
但不知道我是谁
——《假行僧》,崔健
从人大附校服说起
传统认为,LOGO是品牌的核心体现,所以要大,要醒目,要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最近人大附的校服,因为LOGO太大、太晃眼,火了,引发了热议:
图:小红薯66384664/小红书
支持者认为,考上不容易,就该嘚瑟一下:
有人说穿着舒服,性价比高,为什么不能天天穿:
还有人说,骂的人都是没考上的,考上了恨不得印满LOGO:
还有人说要是自己家孩子能上人大附,睡觉都让孩子穿着:
反对的人,则更加犀利:
有人说,硬邦邦的哪里舒服了:
有人说人大附校服里面有胶,穿上脱不下:
还有说校服纹在身上的:
还有人说在国外也见过穿人大附校服的:
甚至还有人在纽约地铁里面穿校服、唱人大附校歌:
别管是理所当然,还是酸葡萄,我虽然不理解,但表示尊重。
我想说的是,人大附中这几个字(严格来说算不上LOGO,但功能上甚至超过LOGO),太醒目了,让喜欢的人情不自禁去努力展示。
说完校服LOGO,再说说服装品牌LOGO。
大部分品牌都把LOGO放在特别醒目的位置,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穿的什么牌子的衣服:
图:阿迪达斯,下同
图:Nike
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跟大部分品牌不一样,优衣库的衣服上,外面很少有LOGO:
图:优衣库
图:贝大叔
图:贝大叔
图:优衣库
图:优衣库
图:优衣库
你几乎看不到优衣库衣服上的LOGO,当然,严格来讲,并不是优衣库的衣服没有LOGO,你要是想找LOGO,可以在衣服的领标、水洗标、吊牌等位置找到。
图:优衣库
图:优衣库
图:优衣库
那么,优衣库的衣服,为什么不把LOGO露出来呢?
没LOGO,但一眼优衣库
关于优衣库大部分衣服看不到LOGO这件事,网友们众说纷纭。
有人说不喜欢大LOGO衣服,减分:
有人说讨厌LOGO:
有人说优衣库不适合大LOGO:
有人说没LOGO也能一眼认出,且撞衫也不尴尬:
有人说快消哪有印大LOGO的:
显然这个不成立,我就不举例子了,不少快销品牌衣服外面都有明显的LOGO。
有人说优衣库没LOGO也很容易认出:
有人说有LOGO就不买了:
有人说穿有LOGO的衣服,感觉像是广告牌:
有人说想起了自己的朋友,像是阿迪达斯的代言人:
有人说没LOGO,才厉害:
有人说穿优衣库感觉像是NPC:
有人说不想买带LOGO的衣服,有LOGO,要打广告费:
有人说优衣库返璞归真:
有人说,卖低价产品有羞耻感,所以优衣库不放LOGO:
别管网友们怎么看待优衣库没LOGO这件事,但似乎大家都表示理解,甚至有人就是因为没LOGO,才购买的优衣库。
我这些年也一直穿优衣库的衣服,原因很简单:省心。
首先是合身。优衣库的衣服,我穿起来特别合身,轻轻松松就能跳出合身的衣服。对我来说,合身最重要。感觉优衣库的衣服,就是为东亚体型设计的。
穿别的牌子的衣服,尤其是欧美一些品牌的衣服,要么夹肩膀,要么卡裆,要么特肥,要么特瘦。
即便有些别的牌子穿起来很合身,还容易买到假货,退换货太麻烦。
另外价格方面,我觉得优衣库不便宜,也不贵,价格能接受。
穿优衣库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喜欢路人感,我喜欢走在哪里,都给人一种NPC的感觉。优衣库的无LOGO设计,深得我心。
就像崔健唱的那样,我要让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无LOGO设计的底层逻辑
好久没写LOGO相关的文章了,今天正好借着优衣库这个机会,我查了好多资料,发现优衣库的无LOGO设计,大有讲究。今天咱们就来分析分析,优衣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果然不出我所料,优衣库的无 LOGO 设计并非偶然,而是其品牌哲学与市场策略的核心体现。
这种 “去标识化” 的选择,既源于对产品本质的回归,也暗含着对消费趋势的精准预判。
1️⃣产品主义的极致表达:
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曾明确表示:“服装只是穿衣者的配件,只有当其真正的个性和魅力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才是实现衣服价值的时候。”
这种理念直接体现在产品设计上 —— 通过取消外显 LOGO,将消费者的注意力从品牌符号转移到面料、剪裁、功能性等本质属性。
例如,其招牌的 HEATTECH 系列和 AIRism 系列,均以技术参数而非 LOGO 作为卖点,甚至连吊牌都采用极简设计,仅标注材质成分与洗涤说明。
2️⃣文化审美的东方基因:
日本传统美学中的 “侘寂(Wabi-Sabi)”强调质朴、去雕饰,这种理念深刻影响了优衣库的设计语言。
无 LOGO 设计与 MUJI 的 “无品牌” 策略异曲同工,都是对过度商业化的反思。
例如,优衣库的基础款 T 恤采用无缝线工艺,衣领内侧仅用热印技术标注极小的 “UNIQLO” 字样,这种克制的设计在亚洲市场尤其受欢迎,符合消费者对 “低调奢华” 的追求。
3️⃣全球化适配的商业考量:
在进入欧美市场时,优衣库刻意弱化品牌标识,以规避文化冲突。
例如,其巴黎旗舰店选址在 LV、Gucci旁,但产品设计保持中立,避免与奢侈品牌形成直接竞争。
图:ARON.KLEIN
这种策略在纽约、伦敦等多元文化城市尤为奏效,消费者可将优衣库单品与其他品牌混搭,而不必担心 LOGO 破坏整体风格。
无 LOGO 设计的利与弊
优衣库的去LOGO化设计,有利有弊。
先说好的: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
降低消费决策成本
无 LOGO 设计减少了品牌符号对消费者的干扰,使选择回归产品本身。
例如,优衣库的摇粒绒外套凭借保暖性和性价比成为经典,而非依赖 LOGO 营销。
这种 “去品牌化” 策略吸引了注重实用的消费者,尤其在经济下行期,基础款销量逆势增长。
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无 LOGO 单品不易受潮流更迭影响,比如优衣库的 “神裤” 系列(如 Airism 棉混纺直筒裤)连续十年保持热销。
相比之下,带有醒目 LOGO 的快时尚单品往往因过时更快而被淘汰。
提升品牌溢价空间
当消费者认可产品质量而非品牌标识时,品牌更容易通过技术升级(如与东丽集团合作开发面料)实现溢价。
例如,优衣库的高级线 “+J” 系列定价是基础款的 3-5 倍,但仍供不应求。
规避文化风险
在敏感市场(如中东、东南亚),无 LOGO 设计避免了因品牌符号引发的争议。
例如,优衣库在沙特阿拉伯的门店仅通过店铺标识而非产品 LOGO 传递品牌信息。
再来说说弊端:隐形的品牌传播挑战
辨识度不足的隐患
在社交媒体时代,缺乏醒目 LOGO 可能降低用户自发传播的意愿。
例如,ZARA通过频繁的联名款制造话题,而优衣库的基础款在社交平台的曝光更多依赖穿搭博主的二次创作,而非产品本身的标识。
联名款的矛盾困境
当优衣库推出联名款(如 KAWS 系列)时,往往需要放大 LOGO 以提升吸引力。
这种 “基础款无 LOGO、联名款有 LOGO” 的策略可能导致品牌形象分裂。
例如,2019 年 KAWS 联名 T 恤因 LOGO 设计引发争议,部分消费者认为与品牌调性不符。
市场教育成本高
无 LOGO 设计需要消费者对品牌有较高认知度。在新兴市场,优衣库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品牌宣传。
例如,其在印度市场通过 “全民试穿” 活动推广基础款,而非依赖 LOGO 认知。
仿品冲击更严重
无 LOGO 设计降低了仿品的侵权门槛。
例如,中国市场出现大量仿冒优衣库基础款的产品,消费者难以通过 LOGO 辨别真伪,只能依赖渠道和价格判断。
优衣库的无LOGO设计,像是一把双刃剑,隐去了身份,也隐去了光芒。
无LOGO化设计,另一种未来
优衣库的实践,揭示了品牌发展的另一种可能:通过无LOGO设计,实现从 “视觉符号依赖” 到 “体验符号沉淀” 的转型。
这种策略的成功依赖于一些核心要素:
技术壁垒:以产品力替代符号力,如 HEATTECH 技术的持续迭代;
文化解码:精准把握不同市场的符号禁忌与审美偏好;
体验闭环:通过全渠道触点强化品牌感知,而非依赖单一标识。
未来,随着消费者对 “去标签化” 需求的深化,无 LOGO 设计或将成为品牌形象差异化的关键路径,但需警惕过度依赖产品力导致的 “符号空心化” 风险。
在符号经济与体验经济的博弈中,优衣库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样本。
无招胜有招,无剑胜有剑,是金庸小说中武学修为的最高境界。
无LOGO设计,大概也是类似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