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燕燕冲泡特色茶饮。



春岚茶社的小宠物惹人喜爱。



春岚茶社古色古香。



手工DIY种类很多。



小朋友在手乐岛做手工。



手工解压玩具。

  在城市蓬勃的脉动里,文化与生活正以崭新的姿态交织共生,奏响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新式茶馆中,茶香袅袅升腾,品味生活的闲适;手工DIY工坊内,双手创造美好,重拾内心的宁静……今天起,本报推出探访城市消费新场景系列报道,带您一同走进充满魅力的城市文化生活场景,探寻其中的动人故事与无限可能。

  新式茶馆有意思

  喝茶变简单,氛围更重要

  这届茶馆玩得有点花

  3月21日清晨,晨曦轻柔地洒落在灰瓦檐角,为老房子披上一层温暖的光芒。沿着银川市金凤区丰源街前行,拐进巷子深处,轻轻推开春岚茶社的木门。刹那间,浓郁的茶香裹挟着穿堂风扑面而来,木门在身后缓缓合上,外界的纷扰琐事仿佛也被一并隔绝在外。

  春岚茶社老板、茶艺师段燕燕手持铜壶,水柱从壶嘴倾泻而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精准地落入白瓷盖碗。榆木长案前,几个年轻人正围着书法老师康小美,略显生疏地拿起毛笔。“手腕放松些,就像握茶盏那样。”老师的声音平缓温和,狼毫扫过洒金笺,细微颤动间,浮躁的心也渐渐沉静下来。

  顾客林晨峻和朋友满意地端详着刚写完的书法作品,用手机拍照留念,还把精致的茶品一同发在了朋友圈,感慨道:“好久没这么安静专注地做一件事了。”

  来到这里的顾客,大多是想在忙碌的生活中寻觅一处静谧的角落,或与朋友谈天说地、打牌消遣,或尝试软笔书法,茶反倒成了锦上添花的点缀。

  “我们希望能为顾客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空间,因此除了传统茶饮外,还推出新中式茶饮、茶咖、茶酒等融合创新饮品,为顾客打造休闲茶社的全新体验。”段燕燕介绍。

  回想筹备开店之初,段燕燕为茶馆的定位纠结了许久。茶馆,从古时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到如今走进寻常百姓生活,一直是连接社会娱乐生活的公共空间。然而,茶“冲泡流程烦琐”“缺乏时尚感”等问题,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春岚茶社亟须探索新模式来打破困局。“我们试营业3个月,在这期间,我逐渐意识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喝的不是茶本身,而是享受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段燕燕说。

  与仪式感满满、注重私密性和圈子文化的传统茶馆不同,新式茶馆试图让喝茶这件事变得更加开放、简单,没有负担。顾客在一杯茶的时间里,既能获得文化认同、社交资本,又能得到审美满足,茶馆也顺势转变为城市里的新兴文化空间。

  兴庆区利群东街的春茶茶社闹中取静,将“氛围经济”玩出新花样。茶社面积不大,木质窗户、桌椅,古色古香的布置让人仿佛穿越到古代。晚上8点,二楼传来悠扬的民乐,身着汉服的女孩在窗前用古筝、笛子演奏着流行乐曲,茶香与音乐相互交融,玻璃盏里的茶水随着旋律微微荡漾。

  00后顾客张璐一边举起手机拍摄,一边兴奋地说:“没想到茶馆还能这么有意思!我对茶不太懂,就是觉得这儿装修漂亮,拍照很出片,晚上还有演出,氛围超棒,特别适合和朋友小聚聊天。”

  打扮时髦的年轻女孩们以此为背景拍摄着漂亮的照片,消费的早已不是茶汤本身,而是“穿越时空”的沉浸感。在这里,饮茶不仅仅是品味茶的滋味,体验空间的氛围同样至关重要。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健康消费成为时代热词,茶的文化底蕴与康养价值愈发凸显。随着围炉煮茶等玩法在社交媒体爆火,在新中式、疗愈、轻养生等概念的包装下,一大批高颜值、年轻化的新式茶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追求高品质、氛围感、松弛感的年轻消费者。当“春岚”用书法留住匆匆脚步,“春茶”以音律激活古老空间,茶馆正以新业态的鲜活姿态重新亮相,年轻人在这里既消费着文化符号的余温,也在参与重构属于自己的时代叙事。

  手作工坊能疗愈

  机器3分钟,手作3小时

  年轻人就是爱“折腾”

  从二次元文化的独特呈现,到非遗技艺的年轻态蜕变,手工DIY正以全新业态重塑消费内涵,提升生活的质感。奶油胶的细腻黏稠、木雕刀切削时的微妙阻力、黏土在掌心随时间的温度变化,这些在数字时代被渐渐遗忘的感官体验,悄然成为年轻人找回生活实感的一扇窗。

  在金凤区阅彩城的手乐岛手作工坊,苏琳正用裱花袋在手机壳边缘挤出绵密的波浪纹。她面前摆着马卡龙色系的奶油胶管、亮片与动漫角色模型,指尖的每一次挤压都伴随着轻微的“噗噗”声。

  “挤胶的过程像在给手机壳裱花,压力和焦虑都被揉进这团柔软里了。”她笑着展示刚完成的作品——壳面镶嵌着偶像演唱会门票的碎片,胶体凝固成星云般的纹路。这种“触觉疗愈”正是年轻人沉迷手作的核心:让被屏幕和键盘麻痹的感官重新苏醒。

  “来这里做手工的人从两三岁到四五十岁都有。小朋友被父母带进来一起做玩偶,年纪稍长的顾客更多选择将家庭合照印在杯子上。”店长刘璐介绍。

  在工业化生产追求极致完美的当下,手作的“不完美”,比如胶体边缘的细微毛刺、刺绣针脚的些许歪斜,反倒成了“人性温度”的生动注脚。

  而在金凤区正源北街创意大厦的花颜厚礼记,李悦在银川市绳结编织技艺非遗传承人杨梅的指导下,为心爱的库洛米毛绒玩具编织绳结,准备挂在包上作为装饰。“现代玩偶配上传承千年的绳结技艺,这种‘古今对话’的奇妙沉浸感,我还是头一回体会。”李悦感慨道。

  如今,传统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遥不可及的展品,而是触手可及、人人可参与的生活美学。“绳结技艺能编织出人们喜爱的任何物件。打造这个手工工坊,就是希望更多人能接触非遗、了解非遗。”杨梅介绍。

  手作的魅力,不仅在于创作过程的奇妙,更在于其承载的深厚情感。在西夏区朔方路的不工手作,一进门便能看到一张长桌,锤子、剪刀、锉刀等工具规整地安放在各自孔位;台面上,焊接工具、各类材质制作工具以及模具一应俱全,靠台面一侧码放得整整齐齐。制作银饰的顾客全神贯注于每一道工序,一只手固定住待加工的银片,一只手高举小锤,小锤起起落落,“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断传出。

  刘悦雯和男友已经对坐3个小时。两人一起造型、淬火、刻字、锻打、制造肌理、弯曲、焊接、打磨、抛光……机械臂3分钟能完成的工序,他们宁愿花费一个下午,亲手打制出属于两人的独特情感记忆。

  “对戒本身就很有意义,更何况还是自己亲手做的。戒指上的波浪纹路,倒像是把恋爱里的忐忑都敲进去了。”刘悦雯说。

  在快节奏时代,手工体验因其兼具审美价值和个性化特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成为丰富消费场景的新模式。记者盘点美团平台发现,银川主城区已有百余家创意手作店,涵盖陶艺、绳结、银饰等十余个门类,编织着都市人的情感经纬。

  手工艺制作从最初的产品经济逐渐上升到服务经济,最终实现体验经济,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当奶油胶凝固成星河,当中国结点缀在玩偶上,当银戒被郑重地戴在情侣手上,手工DIY早已超越简单生产,在亲手创作中,找回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袅袅茶香在民乐声中勾勒城市剪影,手作的温度消解机械时代的疏离感,这些文化新业态正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城市肌理。它们不仅重构着文化空间的物理形态,更在重塑现代人的精神图谱。数字化生存催生对实体体验的逆向需求,标准化生产激发对个性表达的强烈渴望,快节奏生活倒逼出慢文化的治愈价值。这些空间如同城市的文化转换器,将古老技艺转化为年轻语汇,让传统场所蜕变为情感容器,最终织就一张兼具温度与智慧的城市文化网络。(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蔡莞郁/文 见习记者 张嘉怡/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