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让打工人集体破防:某公司用尽手段逼走年薪10万的老员工,转头却以15万高薪招新人。网友直呼“看不懂”——公司宁可多花钱招“生瓜蛋子”,也不愿给老员工涨薪留人?这波反向操作背后,藏着的不仅是职场潜规则,更是一本赤裸裸的“资本经济学”。
一、公司算盘打得响:老员工是成本,新员工是“期货”
老员工勤勤恳恳干了十年,工资涨到10万,公司却嫌“性价比低”:40岁的老张经验丰富,但加班不如95后猛,管理不如新人“听话”,甚至可能因为工龄长成了“无固定期合同”钉子户,裁掉成本太高。反观新人,15万看似高价,实则是一笔“风险投资”——试用期工资低、干劲足、好拿捏,还能带来新技能或“鲶鱼效应”,刺激团队内卷。至于一年后新人变“老油条”?大不了再换一茬韭菜。
二、职场PUA的“高级玩法”:温水煮青蛙,杀人不见血
公司逼走老员工的套路,早已不是秘密。有的领导突然给老员工“升职”,实则架空权力;有的借“调岗”之名,把人塞进边缘部门;还有的搞起“冷暴力”,开会不通知、绩效打低分,生生把人逼成“职场透明人”。更绝的是,某些企业专挑孕期、大病员工下手,美其名曰“优化结构”,实则是吃准了这些人维权精力不足。难怪网友嘲讽:“公司的‘人才’二字,有时候得反过来念。”
三、短视的“性价比”逻辑,正在杀死企业的未来
表面看,公司省了N+1赔偿金,赚了“年轻劳动力红利”,但这套“割韭菜式”用人模式,长远来看却是自断经脉。老员工带走的不仅是经验,还有团队凝聚力和企业口碑;新人虽便宜,但短频快的流动让业务难沉淀,最终企业可能沦为“新兵训练营”。更讽刺的是,那位被逼走的老员工,跳槽后反而拿了15万年薪——原来不是员工不值钱,而是老东家“不识货”。
四、打工人自救指南:没有铁饭碗,只有金刚钻
这出荒诞剧也给所有人敲响警钟:职场没有“苦劳簿”,只有“价值排行榜”。与其抱怨公司无情,不如早做打算——
- 警惕“伪管理岗”:领导突然给你升职加活却不放权?小心捧杀陷阱。
- 拒绝“经验陷阱”:别把资历当资本,技术迭代快的行业,35岁前就得打磨不可替代性。
- 学法!学法!学法!:遭遇调岗降薪、暴力裁员,保留证据硬刚到底,2N赔偿金不是梦。
结语:
企业当然要赚钱,但若把员工当“耗材”,今天算计老员工的五斗米,明天就可能丢掉未来的金山银山。毕竟,人才不是成本,而是资本;职场不是赌场,逼急了打工人,下一局掀桌子的未必是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