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晚,著名作家、原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俞律在南京逝世,享年百岁。
作家薛冰曾说:“俞律是南京城‘最后’一位才子。”俞律始终与读书、写字、画画、散文、诗词、戏曲、吟诵为伴,走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
2021年3月,俞律曾经接受现代快报《读品》周刊的专访。那时的他,还在激情洋溢地谈论文学:“我今年95岁了,我知道我应该休息了,但是我身体还可以,而且我对文学的感情太深了,我丢不开文学,我要干下去。”
斯人已逝,幸而,文学的力量可以跨越时空,超越生死。
四年前登门采访时,俞老拄着拐杖站在门口迎接,笑脸盈盈地望着我们这群小辈。他从1941年在《曙光》半月刊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启回忆,有关文学的往事,老人家都记得清清楚楚。
生于扬州、长于上海的他,最终是在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实现了文学梦。
1979年,结束了江浦务农的生活后,俞律放弃原本的银行工作,从上海前往南京市文联工作。作为南京市文联的元老级人物,他见证并推动了南京文学事业的发展,是南京文学薪火的重要传承人。
1981年2月,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由南京市文联主持、文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市作协前身)具体操办的“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正式招生。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任所长,南大的另两位教授包忠文、裴显生以及文学工作者协会的刘舒为副所长。刘舒是文讲所的发起人,俞律当时是刘舒的助手,参与了讲习所的筹备与具体执行工作。
那几年,在南京鼓楼废弃的检阅台,夜夜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利用晚上的时间在这里开课。
“我跟学员们讲,文学这个东西你一迷上之后,你就丢不开了。一定要‘迷’,不‘迷’的话,你搞不好的。”俞律曾这么说。
那些年,杨苡、萧军、顾尔镡、叶至诚、赵瑞蕻、梁晓声等著名作家、教授都在讲习所授过课。很多作家都是义务讲课。1984年,讲习所由面授改为函授,更名为“青春文学院”。由俞律任教务长,冯亦同、林震公为副教务长,学员规模多达两万多人,后来他们中有的成为知名作家,有的成为文化机关、报刊、电视台的负责人。青春文学院为延续南京的文学薪火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成为南京文学史上重要的存在。
俞律个人的创作,文风多走闲适路径,以散文、诗歌为主,著有《湖边集》《浮生百记》等散文集,以及《萧娴传》等人物传记;诗词创作上追慕唐宋之风,厚厚一册《菊味轩诗抄》凝结了他数十年的心血。
至于书法和绘画,他承著名书家萧娴,并与林散之结下深厚友谊;而作为国画大师李可染的长婿,俞律的画风则在沿袭李门意蕴的同时也融入了个人风格。
俞律还有着“金陵吟诵第一人”之称,那次采访,他吟诵起《早发白帝城》来,声音洪亮,唱腔婉转。他说是采取京剧的唱腔,把音乐性和节奏性利用到吟诵当中。大学二年级时,俞律特意拜京剧名家苏少卿为师,学习老生唱腔。也是因为京剧,俞律与李玉琴结为夫妇,相伴一生。
俞律为书斋起名“菊味轩”,他个人的诗词集《菊味轩诗钞》以及与夫人的画册合集《菊味轩画钓》均是以此为名,豁达、淡然的心境尽显其中。
诗、文、书、画、戏,这五门艺术在俞律身上交融着。如俞律的女儿俞雨华在讣告中所写:“父亲一生与文学、书法、京戏相伴。他热爱阅读,文学经典信手拈来;钟情书法,家中墨香四溢;痴迷京戏,常亮嗓哼唱。他为人正直、善良,备受敬重。”
想起那次采访时,俞律老如此说道:“我喜欢文学,文学就是‘玩’出来的。人家说你九十五了,老爷爷你还不休息吗?对,按说是应该休息了,但我休息不下来,因为我丢不开文学,所以我还在写,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岁,只要我还在,我还干文学呢。”
先生千古,文学之心永存。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凡/文 徐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