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Hockney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5年春季书单与朋友们见面啦。本季书单包含11部华语原创好书和7部国外翻译类好书,并特别推荐近期出版的3部女性文学好书,希望朋友们喜欢。
一场春雨一场暖,本季书单讨论会恰逢一场意外的升温,在春意盎然的气息中,会议室里的讨论声和欢笑声愈发雀跃。历经数季的磨合,张莉老师和书评团成员们在审美标准越来越有默契,我们持续关注着那些如春芽破土般的、富有生命力的真挚书写。
张莉老师和书评团成员在2025年春季书单会上
京师学堂前的玉兰花是这场春日读书会的见证者,前几日的嫩苞,此刻已经舒展开来。小花园里的树叶也发出新芽。一切都是新鲜的。这让人想起韩江在《植物妻子》里对松叶的观察:“尽管在冬季,锋利的松叶也是绿色的,但是仔细一看,虽然同样是绿色,却已然绿得不同。现在的松叶仿佛是刚刚钻出来的新芽一样,泛出更具生气的浅绿色。冬天我已挺过,春天我满心欢喜。”在这个“满心欢喜”的春日,带上一本书去踏青,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朗读,或是倚着咖啡馆的玻璃窗翻完一章,感受纸页被阳光晒暖的温度……无需刻意寻找阅读的意义,这些微小的行动便令人心生欣喜。在这个春天,希望这些文字,为读者朋友们带来“悦读”的朴素欢愉。
持微火者·2024年女性文学好书榜
春季书单
○华语原创好书○
01
《她的生活》
默音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5年3月版
“注视姨父的瞬间,我醒悟过来,自己正在飞速接近一个不值得期许的将来。周遭景物流过,背景音嘈杂,找不到暂停键。被困住的感觉让我不适。若干年后,我从记忆的旮旯里翻拣出那天的诸多细节,加以确认,没错,就是从那一天起,我不再是个没心没肺的半大孩子。”
推荐人
雷路阳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她的生活》是默音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上海之夜》《彼岸之夏》《梦城》《竹本无心》《柜中人》《舌中月》6篇小说。书中的主人公们游走于无常人生中,面对着命运的不公,凭借个人对自由的向往与成长的顿悟,放射出一缕缕具有韧性的光芒,形成了独属于“她”自身的记忆聚合体。
在《她的生活》中,未知的世界随着默音的女性视角涌进读者的视野,母职制度与姐妹情谊不再是简单的乌托邦想象,在默音笔下,它们变成了人性的缺陷与关于生存的博弈。也正因为作家的悉心观察,职场日常、家庭生活与未来的憧憬交织的情感脉络,使得重建女性情谊的尝试显得格外珍贵。
当“如何写下女性自己的故事”在当下反复被叩问之时,默音在《她的故事》中进行的文学实践,就是对这个问题最有力的回答——勇敢地拿起承载着生活重量的笔尖,叙说可能会被遗忘的生活,等待书写照见心灵的瞬间。
02
《漪》
杜梨 著
中信出版社
2025年3月版
“如果能在梦中获得满足,现实的残缺也许不足为道,人本来便依存于这两个世界生活。梦中所见到的,比现实中殊胜一万倍,感官被无限放大,无限贴近那些风景、建筑和动植物,是现实中永不能抵达的。”
推荐人
张凌岚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博士
推荐语
《漪》是青年作家杜梨最新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由《鹃漪》《今日痛饮庆功酒》《大马士革幻肢厂》《三昧真火》等七个似梦亦幻的故事组成,既呈现了社会中产的婚育压力和居住焦虑,又有对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的回望,还包含人被物质生活异化和解构等议题。
这些故事融入了北漂租房、动物、说唱歌手、“相对论”、佛学和孙悟空等多种元素,既面向当下人的生存困境,又涉及当前文化的热点和困境,还接续了古代笔记小说的诡奇色彩,使得文本呈现出瑰丽多变的风姿。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在这部小说集里以幻想和技术建构各种空间,进而,在梦境与现实、知识与经验之间,杜梨的写作不断追索着当代青年人的精神疑难,探索书写当下现实生活的新路径。
03
《迷宫》
残雪 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25年2月版
“人应该拥有美好的梦境,以享受这人间的乐趣。她又想,是因为她抱着这种信念,桐伯、伍嫂还有梨子等邻居才能随时进入蜘蛛湾来的吧。”
推荐人
张明月
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迷宫》收录了残雪在2022年至2024年间创作的五篇短篇小说和一部歌剧剧本。文本延续了残雪一贯的先锋写作风格,小说频繁出现断崖、河流、太阳、石头等诸多意象,它们并不作为纯然的风景,而是与人物的情感波流共生,最终抵达物我合一的神秘化境。
故事主人公漫游于骤然到来的夜晚与梦境,因着跳跃式及反逻辑的思维、对话和情节转换,他们与周遭的人物并不近身,故此,自我确证、自我实现、自我与他者之关系等存在之思被平滑地嵌入。经由有限与无限、真实与虚构的往复辩证,残雪构建着独属于自己的叙事迷宫和意义迷宫。同时,残雪有意在迷宫中寻找出口,使笔下人物克服局限性而自由地飞升,获得坦然直面生命的勇气,但却不将这些人类恒久精神命题的出路以一种笃定的口吻做实。
04
《长夜伙伴》
李凤群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5年1月版
“她对着我抿紧自己的嘴,露出真实的痛苦。她虚构得越离谱,痛苦却越真实。”
推荐人
杨凯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长夜伙伴》是李凤群最新中短篇小说集,这部小说集延续了李凤群一贯的写作风格,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模糊面孔,我们能在她的文字中辨识出一个个身边的“他/她们”,如同跟随一组沉静的纪录片镜头,看清普通人身上的汗渍、泪痕与淤青。李凤群在平凡生活的粗粝毛边处驻足,用绵密的叙事针脚缝合出真实可感的人世纹路。在这几篇小说中,相较于短篇的节制,中篇则更为舒展,李凤群的叙事功力需要较为广阔的叙事空间来逐次铺展,如同老茶入水,在娓娓道来中释放出绵长的香气。
李凤群的叙事始终带着体温,这是一种人与人双手相握的温度。是女儿从母亲病态的比价屯货行为中看到母亲在城市中的漂泊与迷失(《超市》);是一位女性理解了另外一位女性在看似完美的婚姻中蓦然觉醒的痛苦(《象拔蚌》);是在错位的爱中,身陷教育困局的母子向彼此努力伸出的双手(《伙伴》)。李凤群笔下的人们不美也不丑、不愚蠢也不聪明、不钻营也不懒惰、不贫穷也不富有,只是平凡。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不是刺目的,锥心的,但似细细密密的针不停地轻触皮肤,可以忍受,但你知道这种感受将一直在那,并伴随着我们所有人的一生。
05
《好时光悄悄溜走》
迟子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5年1月版
“我最喜欢那些在街头卖达子香、草莓和樱桃的乡下人。因为他们使我想起故乡,想起那些曾有过的朴实而温暖的日子。所以,在那一段时期,我的案头总是放着一碟樱桃或者一盘草莓。阳光透过窗户照耀着樱桃和草莓,也照亮了我曾有过的那些鲜活的日子。”
推荐人
吴韩林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好时光悄悄溜走》是迟子建近四十年来创作的散文精选集。全书共分四辑,记录作者对亲人与乡邻日常生活的真情回忆,对故乡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深情追溯,以及旅居国内外城市的异域见闻。其中既收录有诸如《灯祭》《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早期名篇,同时也收录有《发现大地的星星》《爱荷华日记》等近期新作。整部文集相对全面地呈现了迟子建面对人世百态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是在了解作家的生命历程时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这些散文仿若一张捕捉岁月的迷网,使得作者记忆中远行和尘封的日子重现光影。读者跟随迟子建的笔端,或前往大兴安岭的极寒之地聆听火炉的歌声,或遥想生活在马背上的鄂伦春人的蓬勃朝气,抑或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与离别中体味人性的悲悯。迟子建的文字是有情的文字,她的人生亦是有情的人生。对此种有情的呼唤,正是文学从古至今永恒的魅力。
06
《子弹穿越南方》
汤成难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年2月版
“越过这瘦精精的男人,东北虎继续奔向人群,脚掌与地面擦出沉闷又不易察觉的声音,脊背和前肢强劲的肌肉在耸动。东北虎加快速度,四肢轻触着草地,早晨的草皮带着泥土和青草在身后雨点般溅向天空。”
推荐人
霍安琪
清华大学中文系202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
推荐语
《子弹穿越南方》是汤成难的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十篇短篇小说新作。汤成难是一位风格鲜明的作家。如果用音乐来形容,汤成难的小说既像摇滚,又像民谣。摇滚的是那种粗粝而沉重的生活质感和奋力一搏的反抗精神,民谣的是那些被低声轻吟的人间况味和被收藏于人物心间的远方。山川、大湖、雨林、沙漠……人物的精神原乡往往被置于置于广阔的天地之间,通过心灵的“返乡”,他们完成了最终的超越和反叛。
比起情节,汤成难的小说更多地是传递一种情绪——一种苦苦追问无法得到解答的失落之感,又重新努力振奋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传递构成了汤成难小说美学的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汤成难的小说过于散文化而缺乏故事性,她丰沛且飞扬的想象力很好地平衡了这两种不易协调的倾向。《东北虎》中的荒诞动物园、《子弹穿越南方》的诡异凶案、《黄昏博物馆》中那个可以收藏人类记忆中的黄昏的博物馆……这些故事既不完全是令人读之云山雾罩的先锋实验,又区别于现实主义的叙事。在当下,许多青年作家都在尝试这样的写作,而汤成难可以称得上是其中翘楚。
07
《可能的生活》
阿袁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5年2月版
“她姆妈说她骨头轻,这真是没有冤枉她——至少有一半是说对了的,只要和男人在一起,她就身轻似燕,而和女人在一起,她身体就会沉重起来,仿佛地心引力这时要强大一些。这一点,连她自已也觉得莫名其妙。
自己的身体质量,难道会因为周围的性别不同而发生变化吗?”
推荐人
张馨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推荐语
本书收录了三个短篇故事《镜花》《烟花》《浮花》,主要人物都是在高校中工作的中青年文科知识女性,她们的生活由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孔雀绿披肩和时令佳肴堆砌起来。她们周旋在一个个面目模糊的中年男性身边,通过寻找某个“更好的”伴侣来对抗难以言喻的孤独,最终滑入无底的深渊或永恒的漂泊。
“骨头轻”是《浮花》主角朱箔母亲和妹妹对她的评价,既描述了她纤细轻盈的身姿,又暗讽她的依附天性。朱箔对此虽有微词,但却深陷其中。知识文化赋予故事中女人们细腻觉知的品味和能力,却也遮盖了精神上的空虚和软弱,束缚了她们确立自我认知和主动掌握生活的生命力,反倒变形为用来刺探伤害同伴的优越感和男性凝视下的装饰品。
作者作为审判者平静而略带嘲讽地叙述了她笔下两个女人的死亡和一个女人的迷失,呈现出一种用中产趣味批判中产、以厌女叙事反讽厌女的悖论。“我”是一个理智清醒的“对照组”,悲剧的女主角们从未以第一人称“我”开口说话。女性寻找自我的旅途注定是孤独的吗?“彼岸”究竟存不存在,又或大家同在水里挣扎的状态正是一种“彼岸”?文学叙事应将女性还原为“人”而存在,既书写女性关系的幽暗地带,又展现共同生长的微光。
08
《伊鲁坎吉水母攻打厦城》
须一瓜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5年1月版
“那个舞会,他两次在她手心不动声色地抠划,这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记号。可是,现在,看起来,不是这样。不知为什么,这个已经确凿的遗忘,她就是不愿意挑明。也许说出来,司马就能恍然大悟,大家笑一笑更贴心,她也曾想用无所谓的口气调侃一下的,比如——嗨,我也和你跳过舞啊!我们当时风靡全场啊,可从来没有一个先生把我带到那个境界呢。——可是,她就是说不出。”
推荐人
万小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伊鲁坎吉水母攻打厦城》是作家须一瓜最新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与书名同名的篇目虽不是集子里最夺目的一篇,却以其黑色幽默的特质成为须一瓜创作风格的注脚——这种笔法在其余篇目中也普遍可见。作者善于以戏谑姿态书写生活的荒谬之处,在嬉笑怒骂间完成对人性幽微和生活本质的勘探。
须一瓜最拿手的,莫过于对当代亲密关系的显微镜式书写。当职场暧昧、代际隔阂等现实压力侵入婚姻时,那些看似平静温吞的日常顷刻间瓦解为满地碎片,折射出千百种隐秘的痛楚。作者尤其擅长建构静止的叙事空间——当不同的亲密关系在狭小而凝滞的空间里叠加时,现实世界的人际冲突与内心世界的无声风暴同步发酵。但作者从不刻意营造压抑感,总能在人性交锋最锐利的时刻,以黑色幽默为解药,将剑拔弩张的冲突化解为富有余韵的一哂。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当亲密关系愈发悬浮时,这部小说集展现了当代人的普遍困境,勾勒出隐痛与疗愈交织的生活图景。
09
《我家》
闫红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5年2月版
“时间是有牙齿的,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胃。它时刻都在吞咽、研磨、消化,当年的呼天抢地,恩怨情仇,能被这个系统处理的干干净净。推远一点儿看,不知道彼年与此时,哪一个更真实。”
推荐人
刘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我家》是闫红最新出版的非虚构作品。“家”是时间洪流中的浮标,家庭生活虽然微小,却具有广泛的镜像反映。全书以“我家”中的各成员为章节统摄,辑录了淮河岸边三代人的家庭日常。
闫红以鲜明的书写态度写下她所看见的女性生活,女性角色不再淹没在身份或责任中,而是挣脱身份桎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完整人生。“我姥姥”十九岁结婚,两年后离婚,从此独自抚养女儿长大。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亲”,既不慈爱,也不温柔,她情感浓烈、爱恨分明,她曾将前夫的第二任妻子视若仇敌,却愿意在除夕夜收留这对失落的母子。姥姥是书中所写的众多不寻常的女子的其中一位,这些女性用自己的生命轨迹摹画出完整的“女”字,她们不再被动承受苦难,而是主动迎接生活,“她”的一切体现出对生活的感喟与思考。
面对生活的摩擦,叙述人“我”始终保持着柔韧的目光,以温和的讲述将过往娓娓道来。尽管《我家》书写的是家人间朝夕相处的凡常,但总有片刻情节,你我曾与之共鸣。
10
《水星逆行》
双翅目 著
译林出版社
2025年1月版
“冰出自海,人只见过海面,以为那是宇宙全貌。毛颖则懂得海底暗流,懂得冰体如何破碎。它成功设计了一座又一座冰山。它的笔法并非异志仙术。它来自别样的智慧。人世只是毛额创遣的体系之一。它有别的想法。它按蓄所取,选代物种、人类与社会。”
推荐人
程舒颖
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创作方向2024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水星逆行》是一部别具一格的科幻小说集,在知识性与文学性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作者双翅目自称“喜爱理论与幻想的连续体”,她的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像一个个充满挑战的智力游戏,阅读的过程让人感受到知识与想象的无尽扩展,既有一定难度,又有解开谜题般的愉悦与惊喜。
小说中许多新鲜有趣的元素或者概念,都能在现实世界乃至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找到熟悉的影子。柏木大神秘的地下图书馆,自动书写的毛颖笔,需要动用五种感官审读的论文,古老的龙图腾,对《茶馆》的科幻改编,荒凉水星上的风水与命运......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不显刻意,反而贴合着当下的人们对于未来的思考,具有切肤之感。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双翅目极大程度地保留了想象和哲学思辨中的文学性,紧致精致的语言,流畅合理的结构,让小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质地——知识在双翅目的笔下并不是一种炫目的罗列和智识上的炫耀,而构成了小说的内在品格。
11
《有山有谷》
崔君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5年1月版
“伴随一缕香气,她的意识像芍药花一样逐渐打开,萼片、花瓣、花丝、蓇葖,颜色似落日似珊瑚。倒下时,她看到夜晚末日的景象,天幕低垂,云彩都飘到耳边来。此时,月光仿佛面汤一般浸泡了万物。”
推荐人
胡诗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有山有谷》是90后青年作家崔君的最新小说集,收录了她近年来的7篇中短篇小说。崔君擅长用看似漫不经心的口吻讲述日常生活中隐形的疼痛。无论是《狐狸的手套》中女性在结婚前隐秘的不安心理、《平流雾》中埋藏在旅拍骗局里的秘密,还是同名中篇《有山有谷》里两位小镇女性生命中所经受的残酷与暴力、《斜坡》里母女两代女性之间的幽微较量,崔君展露出从自身经验生长出的女性视角,把握了都市青年女性内心的爱与疏离,同时也将关照之手伸向深陷命运漩涡的小镇女性,重新看见了母亲及上一辈女性生命中的疼痛与坚韧。
标题“有山有谷”指向一种手指游戏,带有从苦难厄运中祈祷的意味,但崔君没有采用直接控诉的写法,而是将困境还原为一个个日常的意象、一片片自然风景、几组混沌暧昧的人际关系。她笔下这些细密琐碎的细节带着草木的自然清香,如山谷溪流四下蔓延,构成了及物的、有生活质感的文字。或许一些细节可以再收拢、聚焦,意象之外更丰富的写法也有待作者去尝试。通过生活细节的连缀、虚晃一枪的叙述、偶尔幽默的口吻,小说集《有山有谷》在一种清新灵动的氛围里试图触及女性幽微的心理深水区,掸起生活褶皱处的灰尘。
○国外翻译类好书○
01
《面孔》
【丹麦】托芙·迪特莱弗森 著
徐芳园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2月版
“外面依然在下雨。雨水从一片她再也见不到的天空落下。那是她童年的天空,晚星用一束明亮、柔和的光在上面戳了个洞,星光流泻在她卧室的窗台上,她双腿蜷缩着坐在上面,迷失在温柔的梦乡。”
推荐人
谭镜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人的面孔(尤其是艺术创作者),在朝向世界、社会和家庭时会呈现千奇百怪的形态,或真或假,几乎被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淹没,而唯独在照对自我时,人们渴望“面孔”的真实,渴望“宁做我”的勇气,却又时常沉沦在矛盾与内耗的过程中。
要寻找到一副契合女性自我的面孔会很难吗?迪特莱弗森的这本自传体长篇小说也许并非会给予我们答案,相反,她暴露了这一漫长过程中最艰辛、也最迷人的部分。在小说里,她将一位女性艺术家在低谷期所遭遇的种种砥砺——文坛的敌意、社会的质疑、家庭的崩塌和自我的迷失——均内化为混沌的故事与章节,用芜杂的叙述模拟疗愈精神疾病过程的女艺术家,而淡化了“呐喊”“求助”的传统戏份。
因着“自我疗愈”的特性,迪特莱弗森的文字始终航行在温情脉脉的心理流动中,恰如夜晚中宽阔海岸线上的一座灯塔,叙事人如同海港守夜者般呢喃着托马斯的诗句:“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疗愈”亦是一种抵抗,“无声”更显得痛苦的漫长。迪特莱弗森将温和隐忍的文字,镌刻在那些女性艺术家们的生命经历里,以此告诫书页前的读者,寻找到自我那副“面孔”是何其重要。
02
《雅各布之书》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乌兰 / 李江颐 / 李佳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4年11月版
“外来人就意味着是自由的人,身后留有广阔的空间——草原和沙漠;月亮在你身后宛如摇篮;身后还有蝉的轰鸣,空气中充满着各种瓜皮的气味。每当夜幕降临,当天空变成一片火红时,蜣螂就会发出沙沙声,走进沙子掠食。你会有一个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与众人相同的故事,在身后留下一个用自己走过的路写成的故事。”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作为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重要代表作,长篇历史小说《雅各布之书》是一部跨越不同国界、语言、宗教和文化边界的史诗之作。本书分为“雾之书”“沙之书”“路之书”“彗星之书”“铁与硝之书”“远国之书”“名之书”七卷,在千余页的厚重篇幅里,作家试图通过神父、诗人、医生、占卜师等不同人物视角的徐徐讲述,写下十八世纪波兰犹太教领袖雅各布·弗兰克的游历经验。于是,这些曾经在风中弥散的历史故事得以被重新讲述,这些文字的琥珀以实在的形式抵抗一度被遗忘的命运遭际。
透过在生死之间徘徊的老太太彦塔的超验全知视角、追随者纳赫曼的日记、神父与诗人的书信来往以及地图、画作等博物馆藏品等视觉经验的融合,托卡尔丘克笔下的历史观察者往往呈现出复数的形态。这样从四面八方汇聚起来的非线性叙述视野,一方面无限地靠近历史本相的轮廓,另一方面,也不断从侧面打量着那位传说中的神秘先知雅各布的面庞,藉由“视差之见”让词语的意义裂隙逐渐显影。在这个意义上,如何在虚构与非虚构的文体之间穿行,如何探索历史的真实,长篇小说《雅各布之书》以创造性的形式实验缓缓抵达某种“不精确的完美”——这样的阅读注定是有难度的,艰涩的,也涌动着重新想象历史的充盈遐思。
03
《黄色墙纸》
【美】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 著
叶紫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5年3月版
“不论那些新英格兰女性如何受人非议,我就是她们之一。和她们一样,我也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感知,最起码,我懂得了婚姻除了‘同床共梦’,更要‘同思共想’;而如果你不在乎,甚至连我最真切的想法和最诚挚的信仰都不屑理会,那我就是空有一腔感情,实则痛苦不堪,我将永远不会满足,永远不会快乐。”
推荐人
苗琛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黄色墙纸》是美国女性主义先驱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集。吉尔曼的小说聚焦“家”这一场域,表达女性对自由、独立不可遏止的渴望,探讨女性应该如何创造自我、发展自我、捍卫自我。
吉尔曼对女性生存处境有着深刻洞察,并以鲜明的女性视角,写出了身处其中的情感与思想、挑战性别偏见,以个体故事抵达公共经验。她以哥特式笔法塑造了一个“阁楼上的疯女人”,而其“疯癫”在于从黄色墙纸这一意象中领悟出女人在父权制禁锢下“爬行”、“蜷缩”的状态并与之决裂;在《事随境迁》中则以性别转换的方式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遭受的不平等对待……但吉尔曼的笔力不止于此。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她就给出了女性独立的答案:女性体魄强健、经济独立,拥有自由意志。在“智慧”一节的小说中,主人公虽在家庭之内,但都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赚钱积蓄、自主选择人生方向,具有女性的坚韧与蓬勃的生命力。同时,吉尔曼坚定地预言,被规训的女性终将觉醒,走向自由,而这些独立的女人将勇敢地舒展自我、为女性发声。
04
《女人们的谈话》
【加】米莉亚姆·泰维兹 著
卢肖慧 译
湖南文艺
2025年1月版
“可你看见它们了?我问她。这秘密嬉戏。
是啊,她说,我看见了,亲眼——在讲着故事的那一瞬间,她双眼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推荐人
万婧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女人们的谈话》是加拿大作家米莉亚姆·泰维兹的长篇新作。故事取材自真实事件,在玻利维亚一个宗教聚居区,数百名女性长期遭受社区中男子强暴。泰维兹以虚构的方式回应现实,将女性想象力付诸实践。书中,社区掌权者要求女人们在两天内作出抉择——留下还是离开?以谈话的方式,八位女性对现状和未来作出了严肃的思考和选择。
在泰勒兹笔下,女人们的谈话如一曲多声部合鸣的乐章,有着回旋的哲思与层递的力量。她们的声音个性鲜明,有的声音激昂,有的声音风趣,有的声音睿智;声音也传达出思想的变化,最终指引行动。从畏惧规约,到为捍卫安全、信仰和思考而夜奔,女人们团结起来,以勇气和智慧在艰难的处境中劈开一条新路。
故事中,女人们不识字,于是请求聚居区一位名叫奥古斯特的青年男性记录下她们的谈话,小说以会议记录的形式呈现。作家为什么这么设置?女人们无法阅读的会议记录,有什么意义?女性的言说权力如何通过书写传递?泰勒兹在故事最后揭晓答案,这是女人们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这份会议记录将被奥古斯特保存,作为她们存在的证明。当女人们策马扬鞭,毅然冲进未知,她们的故事也溢出了虚构和真实的界限,凝聚为深具感召力和行动意义的精神力量。
05
《留在这个世界的理由》
【爱尔兰】露西·考德威尔 著
刘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年1月版
“我不相信有来世,就像牧师们所描绘的那样。蓬松的云朵和竖琴,你爱的人将生活在永恒的春天。但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生命会结束,永远不会。不管生活对你做了什么,哪怕在我们所知道的生活结束之后,仍会有东西留存下来,不能被摧毁或扑灭。所以,我们有了这个词,因为没有更好的了:不可磨灭。”
推荐人
刘溁德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留在这个世界的理由》是爱尔兰作家露西·考德威尔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11篇作品。考德威尔的小说融合女性意识与城市气质,带领读者进行着纸上的旅行。沿着篇目顺序,故事在贝尔法斯、曼彻斯特、伦敦等城市间来回穿梭,人物的出走与归来、情感的纷繁和变化有着可感的地理依托。
考德威尔笔下的女性意识潜藏于小说叙事主人公身上,她的写作只存在不具名的“我”和“你”,故事的生活描摹与情感表达由此转为一种自述或是呼告。像《十三岁》写青春期的“我”在一次醉酒过后,冲着杰奎琳大喊“克拉克一家已经走了”,既自述着“我”的心声,也映照出面对移民、校园治理等社会议题时女性内心深处对于稳固情感的渴望;而《逃生路线》《塞浦路斯大道》两篇中,考德威尔用第二人称叙事小心地试探女性如何在生命剧变、亲密关系与家庭难题之间周旋,小说笔触贴合人物命运的同时又保持着一定距离。透过不具名的“我”和“你”来讲述故事,考德威尔让溶解于生活暗处的情愫得以被识别出来,平静克制的语词也能直抵人心。
06
《只有一朵玫瑰支撑》
【德】希尔德·多敏 著
黄雪媛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2月版
“不要坠入疲倦
而是轻轻地
为奇迹
递上你的手
像迎候一只鸟”
推荐人
田丽媛
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只有一朵玫瑰支撑》是德国犹太裔诗人希尔德·多敏的首部中译诗选集。作为20世纪德语诗坛的独特存在,多敏的人生轨迹本身便是一部现代性史诗。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辗转意大利、英国、多米尼加共和国度过多年流亡生涯,直至42岁开始执笔写诗,50岁出版首部诗集《只有一朵玫瑰支撑》叩响文坛。这种生命经验使多敏的诗学超越了个体伤痛,她将苦难记忆与诗学传统相熔,对集体创伤展开隐喻性书写,成为“流亡文学代表”。
经历过故土丧失和母语悬置的双重流亡,多敏视语言为“最后的避难所”,写诗因此成为她“站起身,走向家园,走向词语”的重生。在意象选取上,多敏颇为关注平凡日常中的救赎瞬间,她偏爱轻盈与光明,蝶翅、花瓣、鸽羽、鸟巢、巴旦杏花等意象纷纷入诗,在简单纯粹的词语里“散发着人的气息”。正如核心意象“玫瑰”那般,多敏以脆弱而坚韧的姿态在历史废墟中重构语言的意义,最终通过语言的归回完成了个体与时代的双重救赎。
07
《消失的“公主”:女性作家和经典童话》
【英】安妮·E.达根 著
陈文静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5年1月版
“让我们进入那片童话故事的王国,在那里,女主人公挥刀砍下妖怪的头颅,带着军队出生入死并且主动与自己所爱的男性定下婚姻契约,有时甚至能够拯救这些男性。”
推荐人
周梦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作者围绕着灰姑娘、美女与野兽、白猫和女战士四则童话故事,一方面以17、18世纪女性作家群,尤其是多尔诺瓦夫人的创作为核心,通过翔实的资料梳理和考证进行溯源及共时考察;另一方面则勾勒出不同于“佩罗—格林—安徒生—迪士尼”童话的历时演变脉络,并结合戏剧、电影、漫画等跨媒介形式改编,考察其中女性视点的显隐,从中关联起不同时代与社会的变迁。
于是,作者不仅使那些由女性作家书写的童话“浮出历史地表”,让消失的“公主”重现于我们眼前,而且以此打破了可能存在的对于女性发展的线性认知,揭示出这些女性文本所经历的曲折历史,进而呼唤着当下的行动与实践。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在阅读多尔诺瓦夫人等女性作家书写的童话中,汲取充满行动力的女性力量,这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引用的:“她轻松挥舞着锤子,仿佛那只是一把时髦的扇子。”
○特别推荐○
01
《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
张莉 主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5年4月版
“‘新女性写作’之‘新’,当然,包含着作者之新、事件之新、人物之新,但同时包含着写作者面对日常生活素材如何建设新的语法、新的视角、新的美学、新的艺术价值观。”
推荐人
程舒颖
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创作方向2024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在今年如约而至,继续与读者相伴而行。主编张莉始终坚持“女性精神、文学品质、世界视野”的评选标准,带读者见证中国女性小说不断演变,感受时代与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20个真实、切肤又深具力量的女性故事,不仅延续了女性小说情感表达与心理叙事的深度,更在主题选择上展现出大胆多元的探索,用“女性的看见”生成“新的语法”。从身份认同的困境到家庭关系的纠葛,从职业挑战到自我追寻,20个题材与风格各异的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社会视角,折射出现代女性在情感与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变化。它让我们看到,当下的女性如何在变幻的生活轨迹中寻找自我认同,敏锐捕捉时代脉动,将习以为常的生活化为生命中的“灵性时刻”。
02
《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
张莉 主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5年4月版
“要用新的角度理解世界,要用新的形式去表现日常生活。如此,我们时代的女性文学才会拥有属于我们时代的新语法、新表达、新范式。”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作为“女性文学年选”系列的成员之一,《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也如期与读者朋友们见面。这部散文作品选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主持编选,以此在、记忆深处、远游为辑,收录了2024年度活跃在当代文学现场的二十位不同代际、风格鲜明的中国女性写作者的散文作品。或是日常切肤的家庭生活记录,或是“躺平”的年轻人生活,或是一座城市与个人命运的彼此见证,不同作家在散文写作中记取着日常生活里一个个闪烁着光泽的瞬间。这些文字既蕴含着轻盈的日常质地,也承载着写作者回溯个人史或时代记忆的绵密思考。值得关注的是,当不同作家写下我们时代女性生存与女性境遇的生命经验,这些神采奕奕的鲜活表达或许会让我们在某一瞬间感受到共通的情感触动,尤其是在当下人工智能浪潮兴起的数字时代,这些“有情”的回声时刻,深有意味地彰显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感尊严。
03
《清算已毕:波伏瓦自传》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台学青 译
深圳出版社
2025年1月版
“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但我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我希望参与一项永恒的事业,化身为其中的一部分,但我首先想让同代人听到我的声音。我与他们的关系——合作、斗争、对话——在我看来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推荐人
吴烨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
推荐语
追忆过去、回望往事,波伏瓦在《清算已毕》中的自我书写是对她那句“女性追求的不是成为女人,而是成为完整的人”的一次精彩呈现:作为文艺青年,她在书中记下阅读、观影时思想迸发的火花、灵魂颤栗的瞬间;作为旅行者,她从回忆中搜寻探索世界的美妙片段;作为知识分子,她在时代的风云变化中留下感喟与思考……
随着章节的层层展开,作者的多个侧面由文字勾勒成形,就这样,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形象呈然纸上,向读者走来。在通往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她的一步步走的稳健而踏实、勇敢而果决,对于沿路的风景、遇见的友人,她永远充满激情、兴趣盎然。
也许,合上书页后,文字所负载的信息会随遗忘渐渐淡去,但留存下来的,是波伏瓦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活力,经由阅读,它们将注入读者的内核,助力一个个主体的确立。
书评团
程舒颖
胡诗杨
霍安琪
雷路阳
刘溁德
刘阳
苗琛宇
谭镜汝
田丽媛
万婧
万小川
吴韩林
吴烨
杨凯麟
易彦妮
张明月
张凌岚
张馨月
周梦熊
(从左至右 按姓氏拼音排列)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散文中的北京》《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十届当当影响力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作协副主席。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及“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工作室”发起并主办。榜单分春、夏、秋、冬四个书单,每隔三个月发布一次,由张莉教授携研究生团队阅读该季度文学现场出现的女性作家作品,反复讨论并写下推荐语。每季榜单推荐华语原创好书及国外翻译类好书20部左右。次年1月,女性文学工作室将推出女性文学好书榜年榜。
▽点击下方链接 查看往期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