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又要到了。

本文字数约:2506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双相障碍是“回顾性诊断”,容易诊断错

02、越来越多青少年被诊断双相,到底为啥?

03、即使是真正的双相,孩子也能逆风翻盘!

01、双相障碍是“回顾性诊断”,容易诊断错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双相障碍从鲜少人知的医学概念,变成了“网红病”。

如果大画家梵高现在复活过来,他大概率会发条朋友圈:

“高兴!我以前卖不出去的那些画,现在老值钱了,一张就能换北京三环一套房!

扎心!现在的精神科大夫非要说我得了‘双相情感障碍’,还把我的生日当成疾病宣传日!”

我们分享过一个“冷知识”:

作为“双相障碍代言人”的梵高,他在生前从来没有被诊断过双相情感障碍。

我敢打赌,他和他家人甚至可能连这个病都没听说过。

梵高的一生非常坎坷,1890年,37岁的他开枪自杀。数年之后,梵高的艺术才华逐渐被人发现,最后闻名世界。

但人红是非多,已经死去的梵高也不例外。

百年之后,精神科大夫回顾了梵高生前的一些经历和资料,说:“这哥们儿情绪波动大,还有暴力倾向,妥妥双相!”。

反正梵高已经不在了,死人不会说话,他死后名气又那么大,现成的人气流量不用白不用啊!

从2015年开始,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疾病,国际精神科大夫们把梵高的生日定为了“世界双相障碍日”。

梵高在天之灵服不服?我不知道。但至少,我替他感到不服。

我们深入分析过,后世大夫对梵高的诊断是错的,他得的不是双相。



梵高,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不光是梵高,现在有很多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极有可能被误诊了!

很多人不知道,“双相障碍”其实是一个回顾性的诊断。

这么说吧,如果要诊断为双相障碍,有一个条件是必备的:患者必须出现过轻躁狂/躁狂发作。

但问题是,患者去看病的时候,往往都没有轻躁狂/躁狂发作,精神科大夫没法直接看到症状。

那咋办?难办也要办呀!大夫通常只能靠问。

比如说,老王家的孩子出现了重度抑郁发作,到医院找精神科大夫看病,大夫就会问:

孩子以前有没有过嗨到晚上不睡觉、精力旺盛,整个人亢奋、激动,甚至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

如果家属和孩子都说没有,那大夫就觉得不是双相障碍,可能最后下个抑郁症的诊断。

但如果说有,大夫就认为“是双相!没错了!”

哪怕现在老王的孩子抑郁得像条咸鱼,但只要“嗨”过一次,那就是双相。

又或者,老王的孩子看病时,确实还没出现过轻躁狂/躁狂发作,大夫就会诊断为抑郁症。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孩子出现了轻躁狂/躁狂发作了,大夫要是知道了这个情况,就会把诊断改为双相障碍。

这个过程听起来有点复杂,甚至还有点荒谬,但确实就是这么回事。

回顾性诊断这种东西,顾名思义,就只能靠“回顾”。既然是回顾,对于它的判断就有可能出错,容易有主观性。

02、越来越多青少年被诊断双相,到底为啥?

10年前,很多人都不知道双相障碍是啥,顶多只听说过它的别称:躁郁症。

但现在,为什么现在青少年双相障碍的诊断率越来越高?下面的原因很重要:

第一,从2013年开始,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台的DSM-5诊断指南,把双相障碍的诊断扩大化了。

DSM-5引入了“双相障碍谱系化”的概念:

不管症状轻微还是严重,不管典不典型,甚至就算是嗑药引起的,反正只要患者出现了类似双相障碍的症状,就一律可以贴“双相”标签。

这听上去就不太合理。

所以,虽然DSM-5在精神医学领域很有江湖地位,但不少精神科大夫也不服它,对这个“双相障碍谱系化”尤其有意见。

第二,“泛双相化”的问题很严重。

上面说的诊断标准扩大化了,是其中一种。还有一种:

大部分精神科大夫认为,只要患者变得暴躁易怒、打人砸物,这就是轻躁狂/躁狂发作。

对于这一点,我非常不认同,尤其是我能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之后。

真正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应该是患者几乎整天热情洋溢、精力充沛的,对别人一点儿都不害羞,还夸夸其谈;脑子里有一大堆计划,把未来想得特别美好。

有些孩子跟父母吵架吵得凶,摔门摔手机,一到医院就被诊断为双相障碍,这其实是很荒谬的!

有网友说,按这标准,我爸妈打我骂我的时候,也像躁狂发作!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分析过。

第三,有不少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其实是C-PTSD(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

C-PTSD是2022年正式生效的精神心理障碍,2023年才翻译成中文在国内使用。它的症状里,有不少和双相障碍很相似。

在2022年之前,C-PTSD还没有确立,精神科大夫们“误诊”还情有可原。

但它现在都出来3年了,还是有很多精神科大夫不认识它,还在知识盲区里躺平,误诊、漏诊。

希望这个问题能赶紧得到改善, 那些“被双相障碍”的C-PTSD患者能被修正诊断。

03、即使是真正的双相,孩子也能逆风翻盘!

如果孩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家长该怎么办呢?

首先,别慌!

不管主流精神科大夫跟你说什么,不管你在网上查到什么乱七八糟的信息,你都要清醒地知道:

双相障碍不是基因遗传性疾病,它也不是天生的,它更不是绝症!

双相障碍的真正根源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只要修复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孩子就能真正康复!

然后,家长要学会辨别孩子属于哪种双相。

是不是“泛双相化”?

是不是被误诊了,孩子其实是得了C-PTSD?

会不会是服用了抗抑郁药之后,引起了转躁?

这些都不属于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



此图为AI生成

有需要的家长可以仔细看看这篇文章,里面有详细的分类和判断方法。

家长还要深入了解C-PTSD的特征,跟孩子的情况对照对照。

在主流精神科里,双相障碍和 C-PTSD 的治疗方法差别很大,如果搞错了,治疗效果肯定不理想。

那如果家长看来看去,最后发现孩子罹患的确实是典型的双相障碍,属于“重性精神疾病”,那怎么办?

其实也不用害怕,就算是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也是由一个个心理问题“堆”起来的,只不过积累的问题更多、更严重一些。

我们分享过的患者伟涛,他就是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但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得到修复后,他已经康复了,早就停药了。

也就是说,即使是典型的双相障碍,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孩子也是有希望康复的。真双相,也能逆风翻盘!

所以,如果孩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无论是哪一种,无论是不是误诊,无论接不接受精神科药物治疗,父母都要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高效知识。

这是重要的前提!

对于绝大部分患者来说,可以通过精准精神心理学指导下“自我家庭治疗+规范精神科治疗“的方式,逐步修复部分病理性记忆,加快康复。

不过,父母要提前知道精神科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做好心理准备,尽量扬长避短,把治疗作用最大化,把副作用控制到最低。

更重要的是,父母还要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开展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这不仅有利于孩子加快康复,还能帮助整个家庭系统得以提升,令坏事变好事!

希望明年“世界双相日”时,作为患者、家属的你已经走出了人生至暗时刻,甚至把患病经历转化为人生财富,重新开启更加睿智、美好、有意义的人生之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