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理感冒,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发布的数据,抑郁症影响着全球超过2.8亿人。它像一只无形的黑狗,悄悄啃噬你的精力、兴趣,甚至活下去的动力。抑郁症不仅仅发生在普通人身上,连名人明星也无法幸免。已逝的中国香港知名歌手张国荣和陈百强、华语流行音乐女歌手李玟等,生前都曾深受抑郁症困扰。

那么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抑郁症有哪些高风险因素?该如何预防?

抑郁症的高风险因素

1、自带抑郁基因:据报道,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抑郁症病史,这种人的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3倍。这就像遗传了妈妈的卷发和爸爸的抑郁倾向,DNA就是刻在骨子里的烙印。

2、大脑化学失衡: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常出现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简单说,你的快乐快递员(神经递质)可能罢工了,导致情绪"物流瘫痪"。

3、压力山大:长期压力(如工作压力、经济困境、人际关系冲突)会让大脑的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活跃,导致慢性炎症和情绪调节紊乱。换句话说,你的大脑在长期996后,终于决定"躺平"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4、童年创伤:有数据表明,童年遭受虐待、忽视或家庭不稳定的个体,成年后抑郁症风险增加4倍以上。这就像小时候被生活"PUA"了,长大后还得还债。

5、生活方式:熬夜、垃圾食品、缺乏运动——"抑郁三件套"。有数据表明睡眠不足(<6小时/天)使抑郁症风险增加80%;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会扰乱我们的肠道菌群,影响情绪;久坐不动让大脑的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减少,降低抗压能力。

6、过度沉迷社交媒体:有研究表明,每天刷社交媒体>2小时的青少年,抑郁症风险增加50%。毕竟,看别人晒完美生活,自己却躺在床上吃薯片,确实容易怀疑人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预防抑郁症

1、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释放更多内啡肽: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跳舞)能提升内啡肽,效果堪比抗抑郁药。如果懒得去健身房,原地跳操也可以!

2、保证睡眠,别让大脑"熬夜加班":保持7-9小时睡眠,睡前少刷手机(蓝光抑制褪黑素)。如果失眠,试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可以让你快速入眠。

3、多进行有益的社交,不要成为孤家寡人,多与朋友倾诉:和信任的朋友、家人聊天,能降低50%的抑郁风险;如果现实中社恐,养小猫小狗宠物,也能治愈孤独的心灵。

4、均衡饮食:肠道是我们的第二大脑,多吃Omega-3(深海鱼、坚果)、益生菌(酸奶、泡菜)、全谷物、发酵馒头、包子,少吃精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肠道健康了,心情也会变好。

5、正念冥想,让大脑"断舍离":有研究表明,每天10分钟冥想能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如果静不下心,试试"发呆疗法",找一个安静、洒满阳光的海边、树木环绕的山中,让自己发发呆,放空大脑,科学证明这也有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6、限制社交媒体,别让算法操控你的情绪:设定每天1小时的社交软件使用时间,多接触现实世界。毕竟,网络世界是别人的生活是"精修版",而你的生活是"导演剪辑版",没必要比较自己和别人的人生。

抑郁症就像感冒一样常见,即使出现抑郁情况也不必恐慌:你不是脆弱,只是暂时"情绪感冒"了;每个人的大脑都可以重塑,快乐可以训练;哪怕今天很糟,明天依然值得期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食欲改变,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作为父母,如果孩子出现抑郁,千万不要以为是“矫情”,要与孩子共情,一起面对,无条件支持孩子,帮助ta走出困境。

欢迎在文章右下角评论或留言!



抑郁症的高风险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兰世亭医学健康科普第3753帖

马医生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