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初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第38军和第50军迎来了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汉江南岸顶住美军的狂攻。
敌人的兵力和火力都占绝对优势,四个美军师、两个英军旅、两个韩军师团、一个土耳其旅,加上铺天盖地的空军和炮兵,志愿军手里的家底却已经被几个月的激战消耗得七七八八。
更糟糕的是,后勤补给线被炸得千疮百孔,战士们不仅要在炮火下撑住阵地,还得靠着极度有限的粮食和弹药维持战斗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
时间倒回几个月前,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关键阶段。
美军在第二次战役中吃了大亏,撤退速度堪比竞速比赛,靠着机械化部队迅速脱离战场。
但他们并没有元气大伤,反而在短短几周内补充了大量兵员和装备,战斗力迅速恢复。
与此同时,志愿军却是一路急行军,连续作战,体力、兵力、补给都已经接近极限。
到了1951年年初,美军开始反攻,试图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
战场上最难的活,落到了38军和50军头上——他们必须在汉江南岸挡住美军的攻势,给东线的部队争取调整时间。
这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退一步就是全线崩溃,根本没有回旋余地。
美军火力太强,阵地被炸成焦土
美军的进攻方式很简单:先派轰炸机和重炮把阵地炸个底朝天,再让坦克和步兵冲锋。
如果遇到顽强抵抗,那就撤回去,接着再轰炸,直到阵地上连块完整的石头都找不到。38军和50军的战士们只能躲在简陋的战壕里,等炮火稍微停歇,就立刻爬出来组织反击。
有时候,美军看着炸得差不多了,派兵冲上去,却发现志愿军仍然埋伏在弹坑里,等着他们自投罗网。
后勤崩溃,战士们靠雪水充饥
这时候,志愿军的后勤供应已经到了极限。
原本38军有153辆运输车,但美军的轰炸让其中141辆变成废铁,剩下的也勉强能动。
粮食和弹药根本运不上来,战士们的干粮早就吃光了,只能靠雪水充饥。
有人在战壕里找到几颗冻硬的土豆,像发现宝贝一样分给战友。
一些原本准备作为春节慰问品的食物也因为轰炸,有的被烧毁,有的被炸碎,能完整送到前线的少之又少。
战士们拿起一块黑乎乎的炒面饼,舍不得吃,先看一眼,再舔一口,然后小心翼翼地揣回怀里。
敌人太多,弹药太少,拼刺刀成家常便饭
38军和50军不仅兵力上处于劣势,弹药也极度短缺。
美军一发炮弹下来,志愿军可能只有几颗手榴弹回应。
到了白刃战的时候,拼刺刀成了唯一的选择。
在350.3高地,38军114师342团的1营战士们与美军展开了一场惨烈的肉搏战。
从白天杀到黑夜,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七个人,其中包括已经负伤的连长赵连山。
营长曹玉海在抵御第四次进攻时英勇牺牲,教导员方新最后抱着一枚迫击炮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50军的绝地反击,让美军胆寒
50军的防御战术极具智慧。
他们总结出三大原则:工事、火力、反击。
美军炮火覆盖时,50军战士就减少在阵地上的人数,避免不必要的伤亡;美军冲锋时,他们则集中火力阻击;夜里,美军不打了,50军就派出小股部队袭扰敌后,搞得美军整夜不得安宁。
白云山阵地是50军的防守典范,447团凭借687支步枪、77挺机枪、4门迫击炮和2门山炮,硬是坚守了11天,击毙击伤1400多名敌军。
战后,447团被授予“白云山团”的荣誉称号,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一个以阵地命名的英雄部队。
汉江以南的最后坚守,38军几乎拼光了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个月,38军的伤亡数字不断攀升。
到了3月初,美军对一个仅5000平方米的阵地发射了1.5万发炮弹,对一个400平方米的高地四天内倾泻了两万发炮弹。
战士们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坚持战斗,已经是超越极限的表现。
到了3月7日,38军的114师342团只剩下一个完整的连,340团甚至连一个完整的班都凑不出来,整个师只能派出15个连继续作战。
50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整个军队失去了7个连、31个排、138个班的战斗力。
战士们已经筋疲力尽,很多人负伤仍旧坚持战斗,直到最后一刻才倒下。
汉江阻击战是志愿军历史上最惨烈的战斗之一,38军和50军用血肉之躯挡住了美军的进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但代价也是惨重的,38军在第四次战役中牺牲3359人,受伤8279人,几乎拼光了整个军队的主力。
战后,这支曾经的“万岁军”元气大伤,许多连排级骨干也在战斗中牺牲,战斗力大不如前。
有人说,38军和50军的坚守,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也让美军意识到,这场战争绝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轻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