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的历史长河中,巷战往往是最为惨烈和艰难的战斗形式之一。说起巷战,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二战时期苏德战场上的圣彼得堡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两场惊心动魄的城市巷战,让苏联红军和德军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很多人会疑惑,在巷战如此难打的情况下,德军为何不依靠强大的火力武器和装甲部队将苏联的城市夷为平地呢?这样似乎就能大大降低作战难度。毕竟在人们的认知中,只要把房子炸平,巷战的可怕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因为在苏德巷战中,双方确实是逐座建筑进行争夺,这种方式不仅作战效率低下,还会给军队带来惊人的损失。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首先,即便德军的武器装备十分先进,但想要将所有建筑夷为平地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回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期的老照片,可以发现虽然战争给城市造成了极大破坏,但很少有房屋是完全倒塌的。在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各国考虑到各种自然灾害,建造房屋时充分考虑了抵抗地震,绝大多数房屋的主体结构非常坚固。即便德军有先进的空军部队,疯狂轰炸也只能对房屋外部结构造成一定损毁,无法将其夷为平地。房屋即使只剩下断壁颓垣,主体结构依然完整,防守方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优势进行防御布局,这使得巷战变得异常艰难。
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台儿庄展开激烈巷战,日军虽然拥有强大的火力,但也无法轻易将台儿庄的房屋全部炸平。中国军队利用坚固的建筑顽强抵抗,与日军进行逐屋争夺,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再者,在现代战争中,想要将房屋彻底夷为平地更加困难。现代房屋在建造时具有足够强大的抗震减震能力,建筑材料的强度也得到极大提升,整体防御能力远超数十年前。即便各国军事实力有了极大提升,但依靠常规部队彻底摧毁一座大楼并非易事。而且,进攻方在攻打某个国家某座城市时,并不是抱着将其彻底消灭和摧毁的目的。他们在进攻的同时,要尽最大可能保证城市的基础设施,以便在占领城市后保证后续的后勤补给。如果进攻方在作战时肆无忌惮地将城市摧毁,即便最终占领,也只是一座废墟,这样的城市占领后毫无价值。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众多攻城之战中,只要守城将士的抵抗意志不是特别强烈,进攻方都会选择缓和的方式去争夺城市。当然,也有特例,比如著名的柏林战役,这种不计后果摧毁城市的现象极为少见。
总之,在巷战中不考虑把房子炸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因为实际操作的困难,也出于对占领后城市价值的考虑。巷战的艰难,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性,从而更加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