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一个读书人,都不会没有过淘旧书的经历。

一座再小的城市,都不会没有一两家旧书店。旧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神奇存在。它很小,很旧,甚至很破,却像成精的老猫一样,蹲在城市的一隅,眨动着魅惑的眼睛,像是这座城市有些落魄甚至过了气的诗人,却在那里凝神沉思,静静地等待着与读者邂逅。

小时候,我家附近的前门大街上有一家旧书店,店名“中国书店”,由郭沫若题写。七十年过去了,前门大街已经拆迁改造得面目皆非,而它居然还神奇地站在那里,算是一个奇迹。那是我去过的第一家旧书店。

上中学后,我有了公交车学生月票,坐公交车不用一次次买票,绕北京城随便坐车,才知道北京有好多家旧书店,西四东四东单灯市口琉璃厂有,西单市场和东安市场里还有不少旧书摊。星期天,我常去那些地方,主要是不花钱蹭书看,偶尔买一两本旧书,大多不会超过一两角钱。我买过刘绍棠的《青枝绿叶》、流沙河的《窗》、郭风的《叶笛集》、庐隐的《海滨故人》、柔石的《二月》、老舍的《月牙儿》、任大霖的《蟋蟀及其他》等,都只要一角钱。读中学的六年中,我买过最贵的旧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泰戈尔全集》的第一、第二卷,开明书店出版的冰心诗集《繁星》和《春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1919年—1949年)选集》,每本都没有超过一元钱。


对于我,淘旧书,一在于小孩子窥探前辈人读过什么书的一种好奇感;二在于在陈年岁月的陌生体验中,蓦然相逢的意外喜悦,爱不释手的书页翻弄中,甚至涌出肌肤相亲的感觉;三在于便宜。缺少这三点,起码对于我,旧书店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1974年春天,我从北大荒调回北京,在一所中学当老师,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42元半,先到前门旧书店,花22元钱买了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十卷本《鲁迅全集》,觉得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了。抱着厚厚一摞《鲁迅全集》,得意扬扬走在前门大街上,忘记了衣袋里少了一半的工资,回家该如何交代了。

逛旧书店,淘旧书,不觉匆匆数年,从小时候到白发斑斑。即使如今到外地或国外,我也总想逛逛旧书店,是人生一乐也。

说实话,国外旧书店的书,我基本读不懂,但我喜欢那里的氛围。那种氛围,让我充满想象。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芝加哥大学边上的鲍威尔旧书店,一次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莎士比亚旧书店,即使行色匆匆,同行的伙伴离我远去,我也要钻进去,翻翻那里的旧书。自以为好像见到旧友一般,总得握手言欢,聊上几句。

在美国新泽西,有几次我住过比较长的时间,常到两家旧书店闲逛,一家叫“书虫书屋”,一家叫“夜莺二手书店”。它们都在不起眼的小镇上,像是远避尘嚣的隐士。同许多二手书店一样,那里没什么人光顾,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书虫书屋是一座三层小楼,百年以上的楼龄,让老楼和旧书匹配且相得益彰,很有些“古道西风瘦马”的感觉。夜莺二手书店是一座平层房,后面几间屋子里,书架顶天立地;前面是宽阔的阅读区,摆着沙发和桌椅,对面的墙上悬挂着一幅作家斯坦贝克的巨幅照片。我坐在那里看书,老板也坐在那里看书,斯坦贝克看着我们两人,互不相扰,屋子里静得出奇。

我更常去书虫书屋。楼上楼下书架高抵屋顶,地上地下堆满书,读者几乎难以下脚。每间屋门框上都有标识,写着书的种类:历史,小说,诗歌,儿童读物、画册……很方便读者查找。最让我难忘的是摆满儿童旧书的房间,在那里我看到很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二十年代的童书,有的扉页上写着父母当年赠送儿女时留下的褪色的文字,令人感到特别温馨。那些特别的文字经过岁月的发酵,像陈年老酒一样散发着动人的芳香,让那些发黄的纸页有了感情和生命。

在书虫书屋,我曾花10美元买了一本《500年世界文学书籍插图集》,花20美元买了一册《梵高的速写》,都是难得一见的好书。还有一套七卷本的《奥尼尔剧本全集》,深墨绿色布面精装,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奥尼尔去世后不久的老版本。每本七八美元到十一二美元不等。第一集的扉页上有购书者的签名和留言。每次去看,我都想买,但因英文水平差实在是看不懂,只好依依不舍又放回书架。

在新泽西和印第安纳大学附近居住的日子里,那里的大学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会定期淘汰一些书,低价出售,不为赚钱,为的是让旧书流通,让更多人读到。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的旧书一般每本是一两美元,精装画册每册是3美元。新泽西社区图书馆的旧书,更有意思,便宜得如同我们这里菜市上卖菜的“搓堆儿”,给你一个大塑料袋,只要你能够装下,随便把书往里面装,每袋只要3美元。有一次,我挑了11本书装了一袋,其中包括《罗丹作品集》《美国人喜欢的木刻》《时代周刊漫画集》三本画册;《白鲸》《滚石杂志音乐评论》几本好看的书;居然还有几本中文书,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提的《群众与权力》,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和中国台湾版弗朗兹·法农的《黑皮肤,白面具》。

那年初冬,在浙江海盐小城,我慕名去看以张元济命名的图书馆,图书馆大厅正开办图书夜市,也在摆摊卖打折旧书。尽管夜色已深,书摊前,除了我没有一个人,但两位卖书人依然坚守岗位,耐心地看我在书摊前转着圈看书、挑书。我有些不好意思,花3元钱买了一本黄裳的《旧戏新谈》,1994年开明出版社出版的旧书。走出图书馆大厅,我回头一看,才见里面的灯一盏盏地熄灭了,夜市的旧书摊才打烊,心里一阵温暖。

一座城市,哪怕只是一座小城,怎么可以没有一家旧书店,哪怕只是一个旧书摊呢?

原标题:《从北京到新泽西,我的淘旧书记 l 肖复兴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肖复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