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刷手机看到一条新闻,真是让我一下子惊住了。
温州有个叫林丽琴的人已经去世了,却留下了300多万的债务,全是欠普通人的钱!
想想看,这钱借出去的人该有多心疼啊。24个人平均每人被欠15万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9万多!人都不在了,这钱是不是就打水漂了?想到这儿我就忍不住和大家聊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仔细看了下报道的详情。
原来是温州洞头区发了个公告,说这个林丽琴是个"民间金融出险人员"(这个词听着就不太妙),她去世后,当地政府对她的债务进行了登记和公示。
公示期是从3月24日到28日,短短5天时间。那公告上明确写着,如果债权人有异议,可以到东屏街道处置组去咨询。
说实话,看到"处置组"这三个字,我就感觉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了,肯定是债务金额不小,影响挺大,政府才会专门成立小组来处理。
【网友们炸锅了!都在担心自己的钱】
看了这新闻,我马上就去翻了评论区,网友们的反应也是五花八门。
有个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民间集资,因为正规集资是要审批的,所以就打着借贷的名义来做。"这话让我想起前几年家乡也有人这么干过,最后跑路了,很多人的钱都打了水漂。
还有网友很现实地说:"人已经不在了,还能怎么办?除非她留下了房子车子之类的固定资产,才有希望拿回一部分钱。"这话听着心酸,但确实是现实。
还有个评论让我印象深刻:"有抵押的债务优先还,私人借款基本都没抵押,而银行贷款一般都有抵押。"这么一说我才明白,为啥那些借钱给林丽琴的人可能要不回钱了——银行先拿,咱老百姓只能后等着。
最让我共鸣的是一个网友的亲身经历:"欠我钱的那人,我真希望他人死债消,结果他偏偏活得好好的。欠我几十万,十多年了,各种赖账,我这辈子估计是拿不回来了。"看到这儿,我不禁感叹,借钱给别人真是件冒险的事啊!
我发现一个现实问题:很多人借钱给别人时,只是看中了那个高息,却没想过万一拿不回来怎么办。就像我一个亲戚,前年借了20万给做生意的朋友,承诺每年15%的利息,结果那朋友生意失败后就联系不上了,这20万基本上打了水漂,现在想起来还直跺脚。
【人没了债怎么还?背后藏着大学问】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能看出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这位林丽琴被称为"民间金融出险人员",说白了就是非法吸收资金的人,可能是以高息为诱饵,让那24个人心甘情愿地把钱借给她。
统计数据显示,这类民间借贷的风险比银行贷款高出好几倍,出事率能达到10%以上。
再仔细想想,有人借款高达49万,没有任何抵押就敢借这么多,这背后肯定是有熟人关系的。民间借贷最大的特点就是熟人社会,"我认识你,相信你,所以借钱给你",结果往往就是"情分是情分,钱财是钱财",最后人情和钱都两空。
按照法律规定,人死了以后,债务怎么处理呢?简单来说就是这样:
一、如果是夫妻共同债务(比如用于家庭生活或共同经营),那配偶得继续还。
二、如果是个人债务,那就用死者的遗产来还,遗产不够的话,债权人就只能认倒霉了。
三、继承人如果放弃继承遗产,就不用承担还款责任。
想想看,如果林丽琴没什么遗产,又没房没车,那这24个债权人的钱很可能就打水漂了。
血的教训!民间借贷有多危险你知道吗?
这个林丽琴的事情,我琢磨着八成是个小型的非法集资。这种事在小城市特别常见,一个人借东家一点、西家一点,许诺高息,短期内能还上本金和利息,慢慢地借的人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最后资金链一断,整个"金字塔"就倒了。
老人常说"钱借出去就是个债主,讨回来才是爷",这话一点没错。在温州这种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民间借贷特别活跃,2011年那次"温州金融风波",多少企业主跑路,多少普通人的血汗钱就这么没了。
现在虽然政府监管严了,但还是有人挡不住高息的诱惑。
说到底,林丽琴留下的这300多万债务,对那24个债权人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的积蓄。有人可能是为了孩子上学攒的钱,有人可能是给老人看病的救命钱,现在可能都打水漂了,想想就心疼。
这事给咱们普通人最大的提醒就是:把钱借给别人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被高息迷了眼,毕竟利息高了就意味着风险大。
即使借给亲戚朋友,也最好签个字据,大额借款甚至可以公证一下。像我现在,除了特别要好的朋友急需周转,一般都不随便借钱给别人,就是吸取了身边太多的教训。
民间有句话说得好:你看中的是利息,人家看中的可能是你的本金。这话虽然扎心,但确实是血的教训啊!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借钱不还的事情发生?
新闻来源:温州市洞头区民间金融风险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