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外培训行业的乱象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退费难」到「卷款跑路」,家长们的焦虑与监管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近日推出《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所有教培机构必须通过「直接入驻」或「系统接入」方式纳入全国统一监管平台。

这一政策不仅是对「双减」政策的深化,更被视为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自 2021 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培训行业经历了规模缩减与业务转型的阵痛。据信达证券统计,截至 2024 年 4 月,「双减」前 12.4 万个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压减到 4176 个,压减率为 96.6%;「双减」前 263 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 33 个,压减率为 87.5%。

近年来,校外培训市场乱象频出,预收费失控、机构跑路、信息安全漏洞等问题屡见不鲜,家长叫苦不迭,监管层焦头烂额。2024 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教育培训服务类投诉达 72,962 件,位列服务类投诉前三,其中预付费纠纷与先学后付消费隐患成为行业两大痛点。预付费模式下,机构通过优惠锁定长期消费形成资金池,一旦经营不善就会容易引发群体性维权事件。

监管平台的搭建,意味着校外培训行业告别碎片化管理,迈向数据驱动的精准监管时代。「一网三端」技术体系贯通官网、家长端、机构端及管理端 APP,实现校外培训全流程在线监管。机构「黑白名单」公示制度落地,家长选课、支付、退费、评价、投诉的每一步都有据可依。

《办法》强调,全国平台是全国统一的校外培训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一网(官方网站)三端(家长端APP、机构端 APP和管理端 APP )为校外培训全流程监管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支持家长学生通过全国平台选课、支付、退费、评价、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支持培训机构按照政策要求和技术标准直接入驻或系统接入全国平台,通过全国平台介绍、展示、售卖相关课程和服务。支持主管部门依托全国平台开展预收费监管、风险预警、执法监督等工作,提升校外培训监管数智化水平。

此次政策确立了培训机构信用监管体系,将平台使用情况纳入国家信用评价,形成「守信者畅行,失信者寸步难行」的新格局。同时,监管责任分级落实,教育部统筹规划,省市县分层管理,形成从上至下的高效监管链条。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课后服务资质审核更加严格,优质机构将得到政策倾斜,行业生态迎来新一轮洗牌。


过去,校外培训市场在野蛮生长中积累了深重的信任危机;今天,数字化监管体系的落地正在为行业拨乱反正。在家长端,平台提供了 「一站式」 风险防控工具。家长可通过 「从业人员背景筛查」功能验证教师资质,系统直接对接公安部门数据库。课程材料抽查机制则促使机构规范教学内容,目前,全国平台家长端下载量超过千万,浏览量达到数亿次,通过全国平台选课缴费的家长及学生权益得到了切实保护。

《办法》的实施对机构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首先,政策明确要求所有机构必须通过 「直接入驻」 或「系统接入」方式纳入全国平台,这意味着机构需要完成资质公示、课程备案、资金账户绑定等基础工作,并接受实时资金流监控。

其次,合规成本的增加对中小机构构成现实压力。除了系统改造费用,数据透明化带来的管理复杂度也显著上升。部分中小机构认为信用评价体系带来的合规压力超过预期,尤其担心因资金监管问题被列入「黑名单」 影响资质。

但从长远看,合规化进程将推动行业整体升级。这种政策倾斜正在促使机构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提升教学质量,形成 「合规 - 信任 - 发展」的良性循环。尽管短期内会有阵痛,但行业终将在规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往,教培机构只需在地方备案即可开展业务,如今则需将内部管理系统与全国平台对接,实现课程、资金和数据的实时同步,这种技术投入将倒逼机构数字化转型。

技术层面的安全保障同样不容忽视。传统监管模式已无法满足校外培训行业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此次政策突破性地引入数字人民币、人工智能安防监控等前沿技术,探索更智能化的监管手段。随着数字化治理体系全面落地,校外培训行业将迎来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家长安心,机构规范,市场回归理性,未来可期。


《办法》的出台加速了教培行业合规化的洗牌。全国已有 12 万家机构接入监管平台,头部机构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中小机构若无法承担系统改造、数据合规等成本,可能面临淘汰。

然而,合规化的代价也显而易见。中小机构普遍面临技术接入成本高、运营流程复杂化的挑战。与此同时,预收费全额监管导致现金流回流延迟,机构不得不调整运营策略。由此,《办法》对机构运营提出了三大核心挑战。首先是课程定价的透明化要求,平台强制公示价格与内容,这将倒逼机构重新评估课程性价比。不同区域的消费差异需要机构灵活调整策略。其次是师资管理的规范化升级,平台要求上传教师资质并通过公安背景筛查。最后是现金流管理方面,预收费全额监管导致资金周转周期延长。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依靠低价营销和规模扩张的粗放模式逐渐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教学质量与服务口碑的比拼。政策亦对优质机构给予倾斜,例如优先参与学校课后服务、获得政府采购合作资格等,进一步推动行业向「良币驱逐劣币」的方向发展。

展望 2025 年,教培行业的生态将呈现两大趋势。

其一,监管技术持续升级。据政策起草组专家透露,未来平台可能引入 AI 动态监控课程内容,自动识别违规教学行为。数字人民币支付系统的试点,则能让资金流向更加可追溯。

其二,非学科类培训或成新增长点。随着政策鼓励体育、艺术等素质教育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相关赛道迎来爆发机遇。

全国监管平台的推出,无疑给教培行业带来了短期阵痛,但也为其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家长而言,平台提供了「避坑指南」;对机构而言,合规化虽难,却是赢得市场信任的必经之路;对监管部门而言,数智化手段终于让「看不见的手」变得清晰有力。

真正的市场公平,不是无序竞争,而是有规可循。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政策的落实仍面临挑战,随着各方协同推进,校外培训行业将逐步走出灰色地带,走向透明、规范的新时代。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9/202503/t20250326_1184786.html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