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制度建设施工图已经绘就,进入全面提速阶段。根据3月31日公布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国家将构建覆盖各类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
第一财经记者从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了解到,交通运输领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场景,近年来,多地探索“信用+”,优化通勤服务,打造最讲信用道路运输行业,推动出租汽车行业治理和提质增效,一系列实践正推动交通行业治理能力提升。
环京地区约有75万往返北京通勤人员,缺少直达北京的大容量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拥堵,进京安检等候时间长、通勤慢。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试点开通北京国贸地区至北三县(即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定制快巴”,根据乘客需求设置站点,实行网上预约,动态调整线路,为乘客提供“门到门”的出行服务,一站快速直达,实现一小时通勤出行目标。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介绍,在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项目中,建立了社会通勤人员信用承诺白名单,联合公安、经信、属地等部门,出台定制快巴使用公交专用道、远端安检、快速通过进京检查站等便利制度。运营主体作出信用承诺。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自2022年7月试运营以来,平台注册用户达23万人,累计客运量超242.3万人次,日均综合实载率达85.38%,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也降低了乘客出行成本。
自2024年2月起,天津市在“运证通”APP上启动信用信息提醒服务。在全国范围内被处罚和处罚信息已经达到最短公示期(3个月)的天津企业将接收到消息通知。企业可以通过消息通知再次获悉被处罚时间、处罚机关、处罚文书号及信用修复方式等信息,便于及时关注信用状况、开展信用修复,避免对后续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交通运输部门管理的车、船、人、企流动性强、活动范围广,在履行审批、监管、服务等职责时往往需要跨行政区域实施。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四市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发展相融,统一大市场建设基础较好。
图为山西临汾公交展示企业形象(资料图)。摄影/章轲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通过船舶分级动态监管,构建了航运信用管理新格局。截至2024年底,浙江已完成2.1万艘内河运输船舶的综合质量动态评定,C、D级船舶数量分别下降93.7%和82.6%,船舶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港航营商环境显著优化。安徽省交通运输厅通过“皖美学车”APP,构建驾培服务、应用和监管平台,规范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市场秩序。截至2024年底,平台累计报名学员14.65万人,驾培行业投诉数量显著下降,学员满意度显著提升。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在“平安箱运,绿色快航”项目中,也通过信用评价和联合奖惩机制,为守信集装箱船舶提供优先靠泊、作业等便利服务。自2022年实施以来,已累计便利船舶装卸作业5595艘次,节约资金成本约1.1亿元,船舶周转率大幅提高。
据重庆市北碚区交通运输委员会介绍,近年来尝试搭建了交通强市大框架下的交通“信易+”应用场景,构建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生态。倡议并成立了环线“交旅信用联盟”,所有加入联盟的商家均需签署“诚信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