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点,作家大冰的快手直播间又亮起了灯。这个被粉丝称为“午夜树洞”的角落,常常持续到东方既白。在这里,没有大咖与粉丝的距离,只有天南海北的人们和平等相待的交谈。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前来,又带着被理解的温暖离开。不同于曾经那个推崇“诗和远方”、文艺范、浪迹江湖的畅销书作家大冰,如今,直播间里的他像电台DJ般倾听深夜心事,替年轻人反催婚,帮忙选专业、找工作甚至做装修,耐心开导轻生男孩……对每一个连线者都吐露着幽默和真诚。真实的人和故事,生活的不同切面,不变的人间真情,让“大冰直播”在互联网上持续走红,众多连麦切片视频广泛传播。


在当下,抖音、微信、B站、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确立了“数字化生存”的姿态,人和人的交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文字创作者,依托新媒体带来的“面对面”的交流优势,打破和读者的隔阂,通过真诚、深入、富有温度和力量的交流,帮助人们在喧嚣的时代理解生活、理解自身,寻找内在的丰富和坚定。

“‘麦子阿姨’到西双版纳了!”很多粉丝对大冰直播的认可,源于2024年年末一场全网关注的连麦。一位来自河南安阳的农民阿姨,手头有攒下的五千块钱和一辆电三轮车,忐忑地问大冰“有没有可能在种完麦子后骑到云南,看看不结冰的冬天”,这个质朴的愿望戳中了千万人的心。在大冰和众多网友的接力帮助下,“麦子阿姨”实现了夙愿。出发前,她特意挑选了最好的白菜和萝卜,“要把最好的留给大冰”。随着这份心意一起寄出的,还有质朴、真诚的感谢,让深夜闪烁的屏幕后无数双眼睛悄悄湿润。



《不是害我,而是救我》文/邓安庆 这种笨拙的尊重和真诚,也许正在不经意间为更多人的人生旅途注入力量和希望。从豆瓣平台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邓安庆,坚持通过豆瓣、公众号、微博等多个新媒体渠道保持和读者密切的互动,以书评、日记动态等形式分享创作思考与生活感悟。他会认真回复网友“工作不顺被领导贬损”的留言,也坦然接受他们对自己写作“视野不够开阔”的批评。“能够生存下来,就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通过写作,我从生活的泥潭里渐渐蹚出一条路来”“文学并非独属于贵族,它也可以是我依靠的支柱。”他一次次开诚布公地写下文学对于自身的意义,这份毫不粉饰的坦诚,生动亲切的敞开,让年轻读者在他笔下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位读者说,凌晨四点惊醒时读到这些文字,觉得“得到了某种安慰”。


“又到了讲睡前故事的时间”,3月24日晚上九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例行在公众号更新文章,讲述贫困乡村特有的年俗与朴实人情,为读者带来乡土信仰与人性真相的冲击。四年前,莫言开公众号时直言:“我想在这里和年轻人聊聊天。”这位文坛巨匠不谈宏大叙事,只讲生活琐事,和读者交流困惑,探讨文学与人生。他曾在直播中向人们讲述自己经历过的“大风时刻”,如同一位素未谋面却无比熟悉的老友。他说:“人生之路,天天都在刮风。但我想真正能把一个人刮倒的风还是不多的。坚持下去,总能站住。”这句话被无数身处低谷的年轻人收藏。当媒体热议莫言、余华等知名作家的“段子手”人设时,少有人注意到,正是深度和诚挚为他们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从签售会上短暂的握手,变成直播间彻夜的长谈;从读者来信的漫长等待,化作评论区即时的互动,作家们的转型充满时代隐喻,不仅在文学创作与阅读中架起了桥梁,更在人心与人性的探索上铺设了通途。形式虽然在变,但那种把珍珠般散落的平凡瞬间串成“项链”的能力始终未变,这些走出书房的作家们,带领我们回到生活和生命本身,也用最质朴的方式证明了,真诚的交流永远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