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午间,资阳市安岳县通贤镇高文村的现代化奶牛棚棚顶在日光照射下泛起金属光泽。伴随着一阵机器轰鸣声,1800余头荷斯坦奶牛整齐列队,像是一群等待检阅的“士兵”。重型挤奶机如钟表齿轮般精准运转,工人们熟练地将采奶设备装配到奶牛身上,不一会儿,奶香便弥漫在方圆几里。
这样的场景在四川普洲高文牧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牧场一天会上演三次。2022年11月,养殖基地正式投产,投产当日,牧场仅引进了400余头澳洲进口奶牛。如今,这些黑白花斑的“移民”已繁衍出四世同堂的大家族,转盘上此起彼伏的“叮当”声,成了牧场最动听的晨钟暮鼓。
智慧牧场的高效运转
步入占地172亩的养殖基地,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钢结构牛舍。阳光下,牛群正悠闲享用着来自新疆、甘肃等北部黄金奶源带的优质饲草。“我们采用的是TMR全混合日粮饲喂系统,每头牛每天的食谱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营养方程式。”养殖基地代场长王茂成指着基地内的“奶牛厨房”介绍道。牛舍内,喷头将水汽喷出,均匀洒在奶牛身上,随后风扇启动,将附着于奶牛体表的水汽迅速风干,这种物理降温的方式,能有效控制奶牛体温;牛棚上,纳米屋顶过滤着巴蜀盆地的紫外线,将阳光调制成适宜奶牛休憩的柔光。
牛棚内奶牛正在休憩进食。易奎西摄
在挤奶大厅,全省首套以色列阿菲金60头位转盘式挤奶机正在高效运转。每头奶牛佩戴的电子计步器实时监测着奶牛的各项生理指标,通过挤奶监测系统,此次挤奶的奶流量、电导率等质量数据如同跳动的音符,奏响着品质管控的科技交响曲。“这套系统能精确识别每头牛的健康状况,异常奶我们会第一时间检测分流。”技术员小李边操作边介绍,一天三次挤奶过程中,每批次都要经过严格的指标检测,确保原奶菌落总数控制在2万CFU/ml以内。
2024年冬天,正是这套系统提前3天发现了50134号奶牛的酮病征兆。“这些家伙不会说话,但数据从不说谎。”王茂成轻抚着新生牛犊的胎毛,眼里映着监控数据的微光。
品质安全的严密保障
在原料仓库,来自黑龙江的紫花苜蓿和新疆玉米散发着特有的清香。“我们建立了完整的饲草追溯体系,每批原料都要经过农残、重金属等多项数据检测。”王茂成展示着最新检测报告,这种对原料的严格把控,使得奶牛每日单产稳定突破36吨。
不仅如此,一天三次的原料检测同样为牛群健康及牛奶品质保驾护航。在品控化验室,身着白大褂的检测员正对当日第三批原奶进行检测。“除了常规理化指标,我们会根据挤奶机显示的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通过离心机旋转,乳脂与乳蛋白分离成精确的百分比,在基地的化验室内,每张检测试纸都承载着万吨产量的质量承诺。
隔着参观玻璃,每个养殖区都配备了德国进口的自动刮粪系统和环境监测终端。通过物联网技术,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当某项指标接近临界值时,环控系统会自动启动调节装置。
据悉,四川普洲高文牧业有限公司所产出的高品控原奶,都将在乳品加工车间全封闭管道输送至恒温奶罐车,所有奶品都将被发往伊利工厂。
“从挤奶到进入伊利工厂不超过24小时,运输全程GPS监控,温度波动控制在±0.5℃以内。”王茂成介绍,企业投入近150万元建设的冷链物流体系,让“锁鲜”技术贯穿产业链始终。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使得四川普洲高文牧业有限公司日供鲜奶产量持续增长,目前每日产奶量已突破30吨,年产值根据市场行情浮动预计可达3500-4000万元,已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优质奶源基地之一。
乡村振兴的坚固保障
作为资阳市重点引进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普洲高文牧业的发展轨迹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企业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乡镇发展青贮种植7000余亩,带动附近6000余亩林果蔬种植使用有机肥,年减少化肥使用量500余吨,有效形成闭合的种养循环经济链。
基地每年提供固定工作岗位60余个,年临时用工3000余人(次),每年为本地用工支出450余万元,青贮种植带动农户年增收400余万元。
在粪污处理区,固液分离后的牛粪正被加工成有机肥,“我们2000m³的厌氧处理设备就有两个,主要用作牛粪尿的处理。”顺着王茂成手指方向,两个厌氧处理罐屹立在厂区一侧。据王茂成介绍,该设备每天可处理干湿分离后的液体200m³,可产生300m³沼气,每天可发电900度,发出的电量能为牧场风扇等用电设备提供电力供应,形成节能减排良性循环。而产出的固体沉淀将循环利用,用于铺设牛床,沼液也会通过沼液管外输柠檬园、青贮种植基地等,制成有机肥后还田。
养殖场鸟瞰图。易奎西摄
当鲜奶乘着晨雾启程,人们看见的不只是冷链车上的白雾,更是一个农业大县对品质的永恒追求。
通过无人机视角俯瞰整个牧场,智能化牛舍、光伏发电板、生态处理区构成了一幅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普洲高文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通过高标准建设和严要求管理,内陆地区同样能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这个由资阳市引进的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正将中国牧业版图上悄然崛起的新坐标定位在成渝之心安岳,在青山绿水间打造出一条从牧场到工厂的黄金产业链。(易奎西、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