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肉牛存栏量达13.76万头,肉牛养殖户2.8万户,打造了“土坝王”“莽牛哥”等多个牛肉精深加工品牌,思南肉牛养殖产业“牛”气十足……
存栏超13万头 思南山地高效农业“牛气足”。
走进思南县大坝场镇迎丰村肉牛养殖场,标准化的牛舍整齐排列,200余头体格健壮的肉牛悠闲地吃着草料,长得毛色光亮、膘肥体壮。
“去年我们牛场出栏了190多头肉牛,实现综合产值260余万元。”望着圈舍里悠闲吃着草料,长得膘肥体壮的牛群,迎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云华算起了2024年的“丰收账单”。
存栏超13万头 思南山地高效农业“牛气足”。
据了解,迎丰村肉牛养殖场采取“村集体+大户+农户”的经营方式,通过党员示范带头,不仅促进产业发展,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还通过种植饲草、临时务工等方式带动周边村民持续增收。
“目前养殖场有3名固定工人,我们种植的120余亩饲草基地有五六个临时工人,主要进行饲草的管护和收割,年底还会向村集体进行分红,这样既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长又能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张云华介绍。
存栏超13万头 思南山地高效农业“牛气足”。
随着肉牛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大坝场镇建起了以牛肉加工为主的肉联厂,生产牛肉干、牛排骨等多系列产品,并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模式,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吃到了高品质牛肉,有效解决了肉牛销售渠道单一,销路不畅等问题。
“我们做牛肉干加工已经有三十多年了,采用的牛肉都是本地的优质肉牛,每一年的加工量在近200头肉牛,产品除了在思南本地销售外还卖到了浙江、广东等地。”思南县大坝场肉联厂负责人陈苏云说。
存栏超13万头 思南山地高效农业“牛气足”。
思南是典型的畜牧养殖大县,尤其养牛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培育了“思南黄牛”地方品种,其优良的生产、繁殖、肉用性能,得到许多行业人士的认可。多年来,当地在不断完善全县肉牛产业供应链的同时,着力加大思南本土黄牛的育种扩繁力度,在大坝场、许家坝等地修建黄牛育繁场,按照以保为主、强化选育、以育促保的思路,在保持种质资源特性的前提下进行良种繁育。
“我们牛场主要是饲养思南黄牛为主,目前存栏的母牛和牛犊共有204头。”大坝场镇高峰村思南黄牛育繁场饲养员安万生介绍,牛犊达到300斤左右就会运到其他牛场进行育肥销售,我们还是要集中精力养好繁殖母牛,发展壮大思南黄牛这个群体。
此外,思南还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思南黄牛强品牌战略,利用与贵州大学、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契机,在种质提升、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疫病防控、健康养殖和饲料营养等方面下功夫,充分挖掘思南黄牛地方品种潜在价值。
存栏超13万头 思南山地高效农业“牛气足”。
作为全省肉牛示范县之一,思南将肉牛产业作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加快山地肉牛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做强种源,延链补链。
思南农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文丰介绍,目前思南引进和培育了贵州国富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精深加工企业,加快推进从“卖肉牛”向“卖牛肉”转变,实现增加值、附加值的双跃升。同时,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支持、项目带动等方式,引导在家务农的家庭、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发展养牛。2024年新增适度规模场204个,其中100头以上的规模场8个。
“接下来,我们将全面推进肉牛养殖向产业设施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现代化发展,在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上奋力实现新突破,让‘牛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牛动力’,不断带动农户参与产业链协作共享。”周文丰表示。
截至目前,思南县共有1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场1600多个,肉牛养殖从业人员5.2万人,可实现人均年收入1.45万元……思南县的肉牛产业正逐渐“犇”向强县富农的致富之路。(图/文 陈敏、张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