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星志

2025 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一场没有硝烟的营销战正在进行。

国补政策过渡、消费者观望情绪显著、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贴身肉搏......这些因素共振之下,汽车品牌营销策略的颗粒度也被无限细分,如果说 2024 年是“价格战”的主场,2025 年则是一场围绕用户心智的立体争夺战。

品牌面临的问题在于,资源是有限的,用户注意力是稀缺的。每一个内容平台上的人群似乎都值得关注,策略如何制定?每一款新品,每一项技术创新似乎都值得宣扬,预算如何分配?如何拉高传播 ROI,让每一分营销预算都听到回响?

带着这些问题,刀法和几位资深汽车营销人聊了聊,他们给出了三个关键词——重社媒、拼智驾、抢雷军



2024 年北京车展现场



社媒营销:从“撒豆”到“织网”

小红书种草、抖音玩梗、B站微博破圈已成车企标配,但2025 年的社媒竞争不再是简单的内容铺量,而是基于平台生态的精细化运营。

过去,车企的惯常思路是围绕品牌代言、新品上市做大曝光,社媒对车企来说是品牌广告、产品发布会的一个曝光渠道,曾几何时,汽车品牌开始重视人群资产,重点围绕一到两个社媒平台,做深,做透。

“新势力”品牌在这方面探索较早,比如理想在 2024 年持续在 B站发力,和 @食贫道 @极速拍档等知名 UP 主深度共创, 多条视频被收录进“每周必看”榜单,多篇内容在站外“破圈”,人群资产翻倍增长;再比如蔚来、领克、智己等品牌,前年开始深耕小红书,用 KFS+KOS 的模式跑通了从内容到成交的链路。



Indigo 高级合伙人胡懿观察到,如今很多合资品牌也开始重视社媒,并针对平台特点,改变传播思路,从投流思路开始转型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内容思维。

用大白话讲,就是汽车品牌营销过去比的是新品上市投了多少 KOL,拿到了多少曝光,现在比的是谁更懂产品,更懂抖红、B站等平台用户,更懂产品种草。

而为了适应这种思路的改变,很多车企品牌部门架构或将迎来调整。

目前行业内比较成熟的架构是“战队制”,车型有车型战队,平台有平台战队,织出一张车型 X 平台 X 人群的营销网络。当然,这种打法对品牌人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既要懂平台懂内容,也要懂用户洞察,还要懂产品,甚至用自己的用户洞察去反哺产品研发。

此外,车企越关注社媒,社媒也就越重视车企,得物、小红书、B站等玩家纷纷驶入汽车区,成为各大车展常客。

对于车企,车展是新车静态展示的秀场,对于平台,车展就是平台展现自身汽车内容生态优势的舞台。今年这些平台会把哪些用车场景、生活方式,用何种创新方式带到舞台,是本届车展的一大看点。



智驾心智战:从“技术秀”到“普惠战”

今年车企营销战的重点是什么?多家车企品牌从业者的回答异口同声——智驾。

2024 年可以说是“大众智驾心智争夺战”元年,关键词是“端到端”,品牌间拼的是谁能做,谁能做好。而2025 年开年,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吉利推出“千里浩瀚”,两家巨头将智驾技术下放到 10 万元区间,竞争重点由此多了个维度——“谁能让更多人用”。

对于不同车企来说,智驾心智争夺策略有所不同。

主力车型价格带在 20 万以上的品牌,比拼的是智驾覆盖范围和体验。

覆盖范围上,鸿蒙智行、小米、小鹏纷纷喊出了“全国都能开”“车位到车位”等 C 端用户易于理解的口号。

而体验端,智驾是新能源车最可视化,最容易内容化的技术之一,像邀请车评人测评极端场景,CEO 下场直播这些玩法用户已经司空见惯。除了这些常规玩法,很多品牌会通过打造差异化场景,吸引潜在人群。

比如小鹏宣布今年将推出“园区漫游”功能,对应商场景区等复杂内部路场景。



再比如理想在 B站上和一些 UP 主合作视频中,会植入离车泊入的相关场景。



而在更低的价格区间,受限于硬件成本等因素,智驾体验较第一梯队有明显差距,品牌的策略相对更简单:人无我有,人有我低(价)

2 月 9 日,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最便宜的海鸥车型上也搭载高速智驾、智能泊车等功能,智驾门槛下探到 7 万元。

一个多月后,3 月 18 日,奇瑞推出“猎鹰智驾系统”,并宣布这套系统将覆盖全产品线,其中包括 6 万元级别的小蚂蚁。

总的来说,各家的智驾系统,命名越来越玄乎,价格越来越低,如果哪天“老头乐”也可以自动驾驶,想必大家也不会意外。



众引传播 CCO 马玲对刀法表示,比亚迪带动的“智驾平权”潮,除了平权之外的用意,更多是想抢占消费者心智,为自己贴上“智驾”标签。

当然,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储备,不会只传播智驾技术,但和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智驾过去是“锦上添花”的技术亮点,之后或将成为用户心智争夺战的入场券。



抢雷军:车展流量许愿池“一号位”

对于本届上海车展的看点,除了新车型、新技术等,受访对象都提到了一个人——雷军。

2024 年北京车展上,雷军所到之处,无不人潮涌动,很多品牌展台的人流峰值,就出现在雷军到访的时间段内,唯一能和雷军抢抢风头的,或许只有坐在车顶的周鸿祎。

雷军和小米吸引的流量不仅猛,还很持久,过去一年,仅在微博平台上,小米汽车登上热搜 417 次,小米汽车发布会登上热搜 95 次,拉开第二名一个数量级。



近一个月,上到参加两会、返回母校,下到开 SU7ultra 上班的日常,雷军的一举一动,从抖音外溢到微博等平台,一次又一次“破圈”。



过去一年,很多车企高管开始学习雷军,经营创始人 IP,有些已经做出了一定成绩。比如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在公司销量回暖之际的一篇专访成功出圈,理想汽车 CEO 李想,通过一系列关于 AI 的对谈重回大众视野。

马玲认为,所有的汽车品牌,在营销这个巨大广袤的能量场里,可分为高能量、中能量、低能量三种类型,高能量品牌,哪怕随口一句话也倍受关注,中、低能量品牌想要升级,在这个 AI 时代里更要精妙计算,讲好故事,找到爆点,在合适的时间点上,抢夺注意力,提升吸引力。

车展显然就是个充满故事和爆点的场域,也是车企提升“能量”的机会。但客观来说,即使是一些“高能量”品牌的高管,论热度还是难以望到雷军本尊的项背,更别说一些中低能量的车企。

刀法在《没钱的车企,如何做营销》一文中也提到,“雷学”不是传播策略,而是刻在品牌基因里,非一朝一夕可以复刻。

那么不难想象,在车展这个大佬云集的场域里,“抢雷军”会成为很多车企高管为自家品牌博流量的手段。对于这些高管来说,把雷军拉到自己展台呆一分钟或许并不算难,但如何用好这 60 秒,借同框机会传播新品卖点,提高产品美誉度,或许是高管们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当然,在车展的流量许愿池里,雷军可能是大多数人的一号目标,但未必是唯一目标。

翻开车企高管的抖音主页,他们发布的内容中,和雷军同框的内容,互动数据往往是断档式领先。但倘若去掉雷军这个离群值,不难发现,友商间的高管互动内容,数据效果也优于其他内容。不论是行业观点的交锋,还是老朋友拉家常式的寒暄,高管“贴贴”都是用户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也是在用户心中提升品牌曝光和好感度的重要方式。

对于这种吸引流量的方式,外界也有不同观点。自媒体《一口老炮》的文章认为,雷军带动起来的创始人出镜潮,本质上不是做 IP,而是做网红。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家 IP,应该是稻盛和夫这样,有成型商业理论,被商业圈反复研究的。

理想和特斯拉也用过类似小米的方法,很快受到反噬,没有跑通,他认为如果小米在未来一年能够跑通,才能算阶段性胜利。

但客观来说,中国汽车行业刚刚完成弯道超车,很多选手还在争夺淘汰赛门票的阶段,远没有到形成商业理论、开宗立派的阶段。为了活下去,雷军们的热度,先蹭了再说;IP 也好,网红也罢,都是后话。



分析师点评

2025 年的汽车营销战,看似热闹,实则残酷。重社媒、拼智驾、抢雷军,这些营销新动作,其实都是为了在高压竞争下,争夺用户注意力与信任感。

高强度竞争碰上新营销变革,在和很多品牌交流过程中,他们的焦虑溢于言表。

深耕社媒平台,是砸人砸钱就能耕得下去的么?有没有成型的 SOP 方法论?

不同车型该去哪、怎么做人群买点匹配?怎么根据车型特征制订传播策略?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哪些新的汽车营销趋势?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刀法将在上海车展前后,通过品牌案例拆解、平台打法观察、直击车展现场等形式,给 2025 年的汽车营销一份参考答案,感兴趣的刀友们敬请期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