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知名媒体人 赵刚
2025年3月,我采访了新加坡管理学院(SIM)校友Oliver Fan,他兼顾高考和留学的案例分析,对2025年高考的国内学生在“全球志愿填报”方面会有所帮助吗?
01 “高考+留学”预案会常态化吗?
“你好,Oliver,2018年高考应该是你学业的重要转折点,你当时为什么考虑留学?”
“其实,高三时我的学科水平并不突出。中国高考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升学考试之一,但仅凭高考成绩,我很难进入符合预期的国内名校。”
在每年上千万的高考考生中,绝大多数希望升入双一流大学,但仅仅147所全国重点高校,无法满足所有考生的愿望。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高考风险,Oliver在考前便定下了“高考+留学”的预案。“需要把视野放开,将高考志愿指向全球高校,而不仅仅是国内名校。”
在高考成绩公布后,Oliver权衡了国内志愿填报的可行性,果断转向海外大学,申请新加坡管理学院与伦敦大学合作的计算机专业,并顺利入学。
Oliver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道,“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高考志愿填报与留学方案的结合,将成为中国学生的常态化升学模式。”
02 “高考+留学”暗藏的英语风险如何化解?
“新加坡华人很多,但毕竟是英语授课的新环境,你和身边的中国同学在学习方面有困难吗?”
“必须承认,我刚到新加坡的时候,与很多中国学生一样,不太能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Oliver诚恳地解释说,英语算是他在国内学得最好的科目之一,但到新加坡后才发现,他的英语水平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与学术英语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Oliver回忆起当初上课时的尴尬,“入学后的两个月里,我几乎听不懂课。课本和讲义材料看不懂,还要靠翻译软件帮忙。最大劣势是英语口语,真有些张不开嘴,英语交流存在障碍。”
其实,即便是国内本科毕业、入读海外大学研究生专业,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仍存在短板,在国际上,中国学生的雅思水平也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普遍低两个分数档次(每0.5分为一档)。
不过,在困难面前,中国学生在海外表现出的适应能力也是惊人的。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我每天通过大量阅读训练培养语感。我沉浸在新加坡的英文环境中,主动与当地人交流。”
Oliver还强调说,新加坡是多元文化的国家,包容性很强,在他遇到英文交流障碍时,切换中文能确保沟通的有效性,并在对话过程中学习如何使用英文正确表达。
“还好,我这样坚持了半年后,英语口语和听力的进步很大,可以进行无障碍沟通了。因此,当国内新来的学弟学妹问我如何提高英文水平时,我的建议是,多和咖啡厅里的叔叔阿姨聊天就好。”
03 留学新加坡本科、研究生专业的选择
“在本科阶段,新加坡管理学院与伦敦大学合作的计算机专业有哪些优势?”
Oliver认为,最大的优势是使学生广泛涉猎。
“从前端的网页开发到后端的数据库制作,从移动端开发到人工智能算法学习,该课程能让学生快速了解多个计算机学科分支的基础内容,使毕业生具备职场专业生存能力,也为希望进一步学术研究的学生指明方向。”
Oliver还认为,“或许有人觉得太过广泛就不够精通,但不是所有人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该往哪一个方向发展。如果真地明确了发展方向,完全可以选择专精学术道路。”
Oliver特别提到自主学习的机制。“学校每周设置的课程并不多,作业量适中,但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自主学习。老师上课只是领进门,课上的很多知识点拓展需要自己完成。不会有老师强制监督学习或布置课后作业,需要完成的自主拓展部分,足够你坐在图书馆里埋头苦学的。”
“本科结束后,你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继续留在新加坡的决定是 如何考虑的?”
“新加坡的教育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更重要的是,本科阶段完成后,我在新加坡的朋友圈已经建立起来,干脆就继续留下来了。”
“我看到你的本科专业是计算机,硕士专业是精准健康与医学,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精准健康与医学?”
Oliver回答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我认识到医学领域也需要有更多的人做出贡献。计算机在医疗领域能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比如日常挂号管理系统平台的搭建、医学影像的快速诊断等。”
他还强调,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康养医疗、大健康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更有效、更快速的药物开发给更多人的生活带来便利,因此希望进一步了解精准健康与医学是如何“精准”的。
精准医疗旨在“为每位患者提供最佳治疗的个性化方案”,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和设备仪器的发展,更快、更高效准确的病理诊断和药物研发成为可能。因此,医疗在计算机科技的帮助下能变得更加“精准”。
Oliver还表示,他倾向于在新加坡找工作,在国际职场中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之后再回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