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心电图结果一出来,
我就被卫生院的救护车转运到武平县医院。”
说起今年2月的经历,
龙岩市武平县桃溪镇的王大叔仍印象深刻。
从镇卫生院检查床到县医院手术台,90分钟黄金抢救时间里,当救护车穿过当地梁野山时,医院导管室的灯早已亮起。这盏灯背后,是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县级医院300强的综合实力支撑。最终,在这场生命接力中,王大叔的血管在堵塞临界点前成功疏通。
在武夷山脉深处,
这样的生命接力每天都在发生……
闽粤赣边陲山区的医疗突围
武平县地处闽西革命老区,位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处,县域内群山环绕。17个乡镇、224个行政村散落于2630多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这里是典型的 “留守县”,青壮年外出务工,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高。许多偏远村庄距镇卫生院超30公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留守老人突发胸痛、心悸时,往往“小病拖、大病扛”。
“我们既要保持县级医院的综合救治优势,更要补足乡镇医疗的短板。”武平县总医院、县医院院长吴梅书指着墙上的县域地图感慨。作为县域医疗的龙头,武平县医院连续多年跻身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县级医院300强。但全县16家乡镇卫生院中,只有4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这种“强县弱乡”的医疗格局,让三级诊疗体系的构建更具现实意义。
这张生命之网的建设可追溯到2013年。当时,一场改变县域医疗格局的会议在武平县卫健局召开。彼时,武平村级心电设备保有量为零,乡镇卫生院仅有3台落灰的单导心电图机。
同年8月,武平县医院建立了龙岩市第一家心电工作站,县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组成的两级心电网络就此启航。
2019年,武平县总医院成立后,这张心电网加速编织,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等县域医疗机构全部接入系统。心电工作站正式更名为心电网络中心。2024年,来自广州荔湾区的对口支援设备填补了村级空白。
“我们的三级诊疗体系分两步走成型。”武平县心电网络中心主任刘翠莲指着体系架构图解释,“2013年到2023年,夯实县镇两级枢纽;2024年,突破村级终端。”
这份“强县带弱乡”的实践成果登上国家级舞台。2023年3 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健康中国医共体行动总院院长论坛上,《武平县胸痛协同救治及心电一张网建设》作为全国医共体建设典型案例,向30余个省市卫健部门负责人展示了“山区县破解基层诊疗困局”的武平方案。2013年至今,心电网络中心累计完成80万余例心电诊断,其中40余万例来自乡镇,相当于为基层群众节省80万次往返县城的奔波。
科技设备赋能: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2024年11月20日,随着首批设备入驻卫生所,武平成为龙岩市首个实现“巴掌心电图”村级覆盖的县域。这些由荔湾区捐赠的便携式心电仪,开启了村级心电监测的新纪元。“设备重量仅200克,却装着救命的智慧。”刘翠莲在培训现场演示:患者身份信息识别、导联正确连接、心电图采集、4G即时传输 —— 这套“健康哨兵系统”,让村医的行医箱发生了革命性蜕变。
目前,通过在村里布设便携式心电仪,武平县形成了15分钟心电监测响应圈。这些“掌上心电”设备,已成为大山深处最温暖的科技守护。
武平县岩前卫生院的观察室里,68岁的钟大伯正躺在监护床上闭目养神。2024年梅雨季,他因反复胸痛就诊,在镇卫生院完成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这个烟盒大小的设备忠实地记录了他全天10万次心跳,所有数据实时上传至县心电中心云端。“以前要去县城才能做这个检查,现在镇里就能完成全套流程。”钟大伯指了指刚卸下的电极贴片。
次日清晨,心电网络中心接收到这份“心电档案”,医生在10万次心跳中捕捉到3阵危险波形,10分钟内完成诊断。明确心电诊断后,县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通过远程会诊,确定了钟大伯的治疗方案。这些缠绕在患者腰间的监测导线,正将县级诊疗资源 “平移” 到乡镇。
2024年数据显示,心电网络中心为全县323位患者开展远程动态监测,其中35例隐匿性病变通过24小时连续监测被发现。
胸痛中心联动:
打造“山区心梗救治圈”
在武平县胸痛中心主任曾清能的电脑里,两份“时空坐标图”揭示了当地医疗救治的革命性跨越:2018年,心电图远程传输率不足40%,每10个患者中仅有1人能绕过急诊科直接进入手术间,直达导管室率仅12%,最远的中赤镇需绕行38道险弯。
而在2025年的动态监测面板上,三条红色警戒线格外醒目:D2W(入门至导丝通过)平均数61分钟,低于国家胸痛中心90分钟的金标准;心电图远程传输率100%,较龙岩市平均水平(80%)提升20%;直达导管室率80%,远高于全市均值。
这一跃升背后,离不开心电网络中心创造的三个成就:2013年区域心电工作站、2021年远程动态监测、2024年村级终端覆盖。这三块基石,共同托起了山区县域心电三级防护体系。
2024年2月5日,中堡镇互助村84岁的连奶奶深夜突发胸痛,村医通过“掌上心电仪”10秒完成检查,采集的心电图经5G网络直传县心电网络中心。心电网络诊断中心10分钟内给出诊断结果:广泛前壁心梗,瞬间激活了县乡村三级应急体系。
救护车载着溶栓药物疾驰而出,县医院导管室同步启动,镇卫生院护士长实时推送患者用药史。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D2W)仅58分钟,患者未经急诊科停留,直接被送到手术台。这类 “零延误” 病例,已占全县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量的80%。
“从2013年的县镇联动,到2019年总医院整合县域资源,再到2024年打通村级‘末梢神经’,我们用了12年完成三级诊疗闭环。这不是简单的设备下沉,而是系统性医疗改革。” 吴梅书介绍,“这是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守护,更是革命老区为健康中国写下的县域样本。”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梁睿
通讯员:李艳、何杨萍
编辑:李子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