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查出胆囊息肉,要不要手术?
36岁的张先生,犹豫了5年。
5年前,他体检时发现胆囊息肉,每年常规体检发现胆囊息肉逐渐增大,医生建议手术切除。但张先生因顾虑而长期拖延治疗。
首先,他对手术的恐惧:担心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影响工作;其次,他对术后生活的担忧,误信“切除胆囊会消化不良”“必须终身服药”等网络传言。
这期间,张先生一直尝试药物、饮食控制,均无效。
一方面胆囊息肉逐年增大,担心有癌变的风险;另一方面,又有担忧手术治疗,难以决断。
幸运的是,张先生遇到了新华医院普外科龚伟教授团队。
龚伟教授团队针对张先生的“胆囊壁多发实质占位-考虑胆囊多发息肉”进行了沟通,并通过普外科微信公众号以及普外胆道外科自行制作的多媒体科普材料,为张先生耐心解释,消除其焦虑,并就微创单孔手术,日间12小时出入院流程手册,详解每个环节时间节点。
张先生最终消除顾虑,决定入院行手术治疗。
张先生通过龚伟教授门诊精准术前评估,完善常规检查,通过线上预约,当天早晨入院完成微创手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2小时即下床活动,4-6小时后恢复半流质饮食,并于当天下午出院回家。
手术仅通过脐部一个隐蔽切口完成操作,仅相当于1元硬币大小,结合美容缝合,术后疤痕几乎不可见。术后无引流管,切口隐蔽于脐部,满足了张先生对微创与快速康复的需求,同时又响应国家要求,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近年来新华医院普外科依托医院规范的日间病房体系,针对特定病种(如胆囊良性疾病、腹股沟疝等)逐步形成了成熟的日间手术流程。
12小时出入院模式依托成熟的日间手术管理体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通过精准术前评估、个性化麻醉准备、微创手术技术及精细化术后管理,实现患者“当天入院、当日手术、当日出院”,相较于传统住院模式,优势如下:
1、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风险,降低医疗费用;
2、显著提升病人就医体验,加速康复外科(ERAS)全流程嵌入,术前无禁食要求,口服碳水化合物减少应激,术中精准麻醉管理和术后多模式镇痛+早期进食,避免传统“饿肚子”体验。患者术后即可早期下床活动,疼痛轻微,快速回归日常生活;
3、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床位压力,惠及更多亟需手术的患者。
4、APP智慧随访, 给与适时康复指导,48小时内医护回访,紧急情况绿色通道直达病房。
12小时出入院模式尤其适合病情稳定、基础情况良好、同时需兼顾工作与家庭的患者,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张先生需要手术?
据新华医院普外科主任龚伟教授介绍,胆囊息肉虽多为良性,但部分类型(如直径≥1cm、单发、宽基底或合并胆囊结石)存在潜在癌变风险。张先生体检B超发现胆囊息肉逐年增大伴胆囊慢性炎症,同时合并胆囊收缩功能受损,若不及时干预,存在进一步发展为胆囊恶性肿瘤可能。
专家提醒:多数胆囊疾病为良性,但若放任不管,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胆囊癌早期症状隐匿,恶性程度高,5年生存率不足10%。
1、胆囊结石: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增加胆囊癌风险(尤其是结石直径>3cm或病史>10年)。
2、胆囊息肉:直径>1cm、单发、基底宽、增长迅速的息肉可能为腺瘤性,存在癌变倾向。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手术是避免病情恶化的最佳方案:
1、胆囊结石:反复发作胆囊炎、结石嵌顿、继发胆管结石或胰腺炎。
2、胆囊息肉:直径≥1cm、短期快速增大、合并胆囊壁增厚或血流信号异常。
3、怀疑癌变:影像学提示恶性可能或肿瘤标志物升高。
近年来,胆囊疾病发病率显著增加。数据显示,我国胆囊结石患病率已超过10%,30-50岁人群成为高发群体。
这与高热量饮食、肥胖人群增多、代谢综合征高发密切相关。
胆囊息肉在体检中的检出率也逐年升高,需引起重视。
胆囊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负责储存和浓缩胆汁,帮助消化脂肪。
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使胆囊疾病(如胆囊息肉、胆囊结石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胆囊疾病的常见病因
1、胆囊结石:主要与胆汁成分失衡有关,如胆固醇过饱和、胆盐减少,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快速减肥等因素可诱发;
2、胆囊息肉:多数为胆固醇性息肉,与胆固醇代谢异常相关;少部分为腺瘤性息肉,可能与慢性炎症或遗传因素有关;
3、其他诱因:长期饮食不规律、久坐少动、女性激素变化(如妊娠)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有症状或高危因素者,及时就医评估手术指征,避免“小病拖大”。
要信任医生建议,理性看待手术——它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关键时刻保护健康的有效手段。
信息来源:新华医院普外科
门诊预约请点击链接☞:普外科门诊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