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开国上将许世友经过慎重考虑,向军委递交离休申请,过上了平静的晚年生活。
许世友
许世友当过南京军区、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其对南京军区感情深厚。因此在离休后,他坚持回南京去,在中山陵8号的房子里养老。
1985年,许世友的身体看上去好一些了,决定到南京军区下属的“临汾旅”6连看一看。视察途中,他环视左右,发现缺少一个熟悉的身影。许世友不高兴,问遍连长、指导员,又问了团长、政委,只有一个问题:“你们把我的老班长弄到哪里去了?”
许世友提到的这个“老班长”,,名叫孙承仕,是许世友1958年下连队当兵时认识的。
1958年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休养期间,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号召解放军诸位将领下基层连队当兵。
为什么这么做?八一南昌起义后,我军就崇尚官兵平等,即便像毛主席、朱老总这样的领导人,也跟普通战士没什么区别。
这一优良传统保持了几十年,1955年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一年我军首次进行大授衔,开始推行官阶,是官是兵一目了然。军队有了等级,一些将领也开始攀比起来,忽略了官兵平等这一传统。
毛主席不喜欢这种作风,在会议上说:“过去我们没有‘牌牌’(军衔),能打胜仗,现在有了‘牌牌’恐怕要打败仗!”
随后,毛主席提到军官下连队当兵这一决定,说:“我们所有的带‘长’的,包括军长、师长,高级将领下连队当兵,体验基层生活,至少一个月,两个月更好。”
会议结束后,解放军总政治部正式下发通知,号召高级将领下基层。各大军区司令员也以身作则,分别去了不同的连队,成了一名普通的士兵。
杨得志
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化名“杨绍起”,被分配到驻扎在徐州的第68军。杨得志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只说自己是军区机关的普通干事,下连队体验生活。杨得志年过半百,但威武不减当年,能完成5公里越野训练,甚至在战士们面前表演“绝活”,用三根手指做俯卧撑,一连做了十几个,赢得一片掌声。
杨得志当自己是普通一兵,但身份还是暴露了。他的“老班长”尹必辉,一次看报的时候,发现报纸上有一张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的照片,竟和班里战士“杨绍起”一模一样。杨得志只好承认,照片上那个人正是他。
沈阳军区司令员邓华,表现得也非常低调,化名“丁华”到海防连当兵。下连队的第二天,邓华就主动要求到前哨站岗,晚上还和同班战士们轮流巡逻。邓华高高瘦瘦的,跳高是一把好手。一次训练时,他轻松越过1.15米的杆,赢得战士们一片喝彩。
一个月时间过去,邓华要离开连队了。这时大家才知道,这位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兵,居然是开国上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大杀四方的邓华将军。
相比杨得志和邓华,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要高调得多。
许世友唯毛主席马首是瞻,因此毛主席发出号召后,他是第一个申请下连队的大军区司令员。
不过对于毛主席这一决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一个苏联顾问问许世友:“你们当将军的和士兵们混在一起,这有什么威严?不知道毛主席为什么这么做。”
许世友笑哈哈地解释了一番,又严肃地说:“毛主席是要我们重新树立官兵平等的观念,克服官僚主义,你说应不应该?”
1958年10月17日,许世友来到驻防在浙江宁波的“临汾旅”,在6连当起了一名上等兵。许世友和其他将军不一样,上来就亮明了自己的身份。接待他的连长高占山听说司令员来了,立马跑过来向他敬礼。
许世友愣了一下,立马回敬了一个军礼,说:“连长同志,应该我向你敬礼报到,请连长分配工作!”
许世友是军区司令,而且年龄大了,连长高占山本来想给他一些特殊照顾。可许世友说:“这里没有司令员,也没有将军,有的只是一名刚入伍的新兵,我不需要特殊照顾,你们叫我老许就行。”
就这样,许世友被安排到6连7班当兵,成了一名普通战士。他刚来的时候,班长孙承仕不敢对他下命令,不敢给他安排脏活、累活、险活,一些难一点的训练项目也不让他参加。战士们训练的时候,许世友在一旁看着,急得团团转。
许世友不干了,找到班长孙承仕说明情况。孙承仕看许世友脸色铁青,轻轻喊了一声“老首长”。许世友看吓到孙承仕,连忙换了一副口吻,说:“我是来当兵的,不是当首长的。战士们干啥我干啥,希望全班监督我这个老兵。”
孙承仕请示连长后,开始给许世友安排训练,和战士们一起站岗。战士们看许世友年龄大了,暗地里商量只让他站白天岗,巡逻时也安排他去好走的地方。许世友很感动,但也说:“我岁数大,晚上觉少,给我安排午夜岗,你们年轻人多睡觉。”
几天相处下来,孙承仕与许世友结下深厚友谊,说话也大胆起来。他毫不客气地说:“老许,你一把骨头了还站什么岗,也不看自己多大岁数了。”
许世友不服气:“我岁数大怎么了,身子骨不比年轻人差,站一夜岗没问题!”
孙承仕劝说不住,只好安排许世友站午夜岗,结果许世友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任务。
许世友在6连7班当兵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一个月时间。这段时间里,许世友是班长孙承仕一帮一、一帮红的对象,二人几乎形影不离,结下深厚情谊。
让孙承仕和战士们吃惊的是,别看许世友一把年纪了,军事训练成绩一点不比年轻战士差。比如游泳,许世友是“野路子”,但气息绵长,一口气能游出上千米,远远将战士们甩在身后。又比如攀岩,许世友虽然有小肚子,但身手非常灵活,在竹竿和绳子间来回切换,几下就攀了上去,连班里的尖兵也自愧不如。
大家知道许世友出身少林,武艺高强,训练结束后纷纷找到许世友,想给他当徒弟。许世友来者不拒,当众耍了一套拳法,之后又拎起板凳,耍了十几个招式。战士们也纷纷效仿,拎起板凳耍了起来,到最后食堂的板凳缺胳膊少腿,司务员叫苦不迭。
许世友射击技术也非常了得。在一次山地射击训练中,由于地形复杂,战士们都没有把握,许世友第一个站了出来。他说:“我虽然眼睛不好,但拿子弹打地球还是没问题的。”
许世友端起步枪,一枪命中目标,又切换成冲锋枪、机关枪,同样百发百中。战士们惊呆了,士气也被鼓舞起来,一同参加射击训练。事后大家都夸许世友枪法奇准,许世友谦虚地说:“我只是运气好罢了。”
当然许世友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一次进行爆破训练,爆破工具出现故障。要不是班长孙承仕迅速将许世友压在身下,许世友可能性命不保。
这么说来,孙承仕不仅是许世友的班长,还是他的救命恩人。
一个月时间很快过去,许世友因为表现突出,被评为“五好战士”。表彰大会结束后,许世友完成下连队任务,要离开6连了。
战士们舍不得他走,纷纷前来送行,挤满了整个屋子,外面也站了几排人。许世友非常感动,表示一定会回来看望大家。
许世友回到军区后,经常和老班长孙承仕联系,过问他的生活、训练。但随着特殊时期的到来,以及后来许世友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二人渐渐失去了联系。
1985年,许世友在南京休养,想起了他曾经下连队当兵的临汾旅,决定回部队看一看。那天许世友坐着一辆灰绿色吉普车,驶出中山陵8号那片小小的山坳,出现在临汾旅的军营前。
听说老首长要来,团长、政委、营长、营指导员排成一列,早早等候在军营门口。许世友到来后,和大家一一打招呼,然后说:“去看看我的战友!”
许世友被簇拥着来到6连,接见了全连战士。他的眼睛扫过每一名战士,试图寻找那些熟悉的身影,却全都不认识了。
许世友长叹一声,一晃眼27年过去,那些和他睡过同一张铺的战友,有的升职有的调走,早已不在6连了。许世友不死心,问过连长又问团长,问了所有人:“我的老班长呢?”
大家问清缘由后无奈地回答:“报告首长,老班长孙承仕去了哪里,我们也不清楚啊!”
许世友非常失望,眼泪流了下来,坐车离开6连,回到了中山陵8号的围墙内。几个月后,许世友就带着这个遗憾,因病去世了。
为提升可读性,此文历经加工与润色。剧情演绎,仅供娱乐,万勿信以为真,切莫对号入座。图文素材皆源自网络,若有冒犯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络,我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