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24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经济密度达到4.5亿元/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5倍,这张硬核成绩单背后,也凝结着枢纽人大协同机制发挥人大职能优势的助推作用。
2025年度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市、区、县人大工作协同协作机制联席会议日前在轮值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召开。13家市、区、县人大聚焦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今年基本建成的目标,共话协同协作,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成效。
聚焦枢纽主题
打造同向发力的助推平台
沪苏浙两省一市人大对枢纽人大协同机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市、区、县人大工作协同协作机制”纳入省市人大工作协作机制协议,以基层具体实践丰富省市人大协作内涵。联席会议总结了枢纽人大协同机制过去一年工作,围绕助推平台、交流平台、联动平台的打造,形成了一批亮点鲜明的协作成果。
据悉,过去一年,枢纽人大围绕助推政策措施落地、助推区域法治保障、助推区域基础建设3项重点任务,结合各自区位实际,同向发力推动国家战略落地。
上海闵行人大加强对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建设的法治支持,推动“关于促进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列入市人大2025年立法调研项目;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人大工委围绕在通苏嘉甬高铁增设苏州东站建言献策,积极推动苏淀沪城铁接入虹桥枢纽;浙江海盐人大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助力虹桥枢纽南翼加快形成“千亩千亿”产业集群。
“希望借助枢纽人大这一平台,在今年‘十五五’规划编制调研过程中,加强跨域协同,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纳入规划编制思路。”“将重点聚焦跨域公共交通重点项目建设,与相关市、区、县人大开展联动监督,形成跨域协同的监督合力。”谈到今年的协作重点,枢纽人大就推动“十五五”规划协同联动、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共同体打造、公共交通供给优化等5个方面达成高度一致,将用好人大监督职能,发挥人大听取民意、汇聚民智优势,聚力聚焦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基本建成。
聚焦共同关注
打造高效协同的联动平台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市、区、县人大工作协同协作机制建立于2023年6月,由上海市闵行区人大倡议发起,长宁区、嘉定区、松江区、金山区,江苏苏州市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浙江嘉兴市平湖市、南湖区、海盐县、海宁市共13个市、区、县人大共同组成,齐心协力打造“助推平台、交流平台、联动平台”。闵行人大作为倡议发起单位和常任秘书长单位,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紧密凝聚各成员单位,发挥人大协同在国家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枢纽人大协同机制已走入第3个年头。
一直以来,枢纽人大协同机制的“交流平台”作用,对各地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相互赋能、共拉长板的促进作用。
去年以来,枢纽人大围绕共同关心、关联度大的事项加强共同监督,形成了监督议题协同安排、毗邻人大联动监督等好做法,让人大工作协同协作效果更加突出。
在交流互鉴上,枢纽人大紧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了经验共鉴互学、活动共享互邀等形式。“枢纽人大市、区、县各单位是人大先进经验的‘富矿’,希望借助枢纽人大机制平台,在人大各项重点工作上,学到更多经验做法,尤其在代表专业小组等探索性工作上,能够学到更多破题关键。”联席会议上,各成员单位对“交流平台”作用发挥,充满期待。
今年,枢纽人大将围绕“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联动监督情况开展年度专题交流活动。同时,将创新工作载体和方法,推动各成员单位间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尤其注重深化各专工委、办事机构之间的交流,深化代表培训资源共享互用,共同提升枢纽区域人大工作的整体水平。
据介绍,枢纽人大各成员单位已同步把年度工作计划建议的联动监督议题纳入了各自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将进一步丰富协同协作的形式和内容,有计划、有重点,多渠道、多形式深化协同协作,主动服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记者:李逸
初审:陈依婷
复审:方雨斌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