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人文闵行丛书4卷》和《上海闵行非遗丛书》1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在闵行区境内的抗日战争“红色纪事”中,“莘庄西河浜”是一个闪闪发亮的地名。这个充满红色印记的村宅如今隐在哪儿?


2022年地图

西河浜在哪儿

如今,莘庄地区已经全面实现城市化,这里的传统村落己经全部拆迁,西河浜遗迹隐在莘庄镇区西北部而一时难寻。唯有打开历史地图,细查地方文献,方知当年西河浜是个规模较大的村宅(含西河浜、陆家塘、周庄桥等自然村),位于北竹港河东侧、莘庄老镇之北三里许。北竹港河南通黄浦江,北接吴淞江,自古是华亭(松江)、上海两县交界地,因此西河浜既是镇郊僻乡之地又是人际交通风口,远近闻名。抗日战争时期,敌伪势力无暇顾及这里,一度成为特殊的“避风港”。


1932年地图

陈正华来到西河浜

1941年底,陈正华(1919~2015,原名华伯荣,无锡人)化名“华介眉”奉命初到莘庄地区,负责中共松东地区支部的联络工作,公开身份为春申乡乡公所(在春申庙小学)文书,时年22岁。

1942年春,中共莘(庄)七(宝)区委成立,属中共青东工作委员会领导,时有党员15人,涉及七宝、莘庄、新桥、华阳桥、得胜港等地区,陈正华担任书记。莘庄地区时有中共党员4人,其中从青东工作委员会转来隐蔽的肖楚材、庄秋韵夫妇在莘庄小学执教。由于形势凶险,党内均为单线联系。

为了开展工作又隐蔽身份,陈正华转到莘庄集镇北郊一带,出任伪娘娘庙乡公所文书、伪莘庄区公所办事员等职,逐步建立起广泛的社会人脉。

私立西河浜小学原为本地清末秀才张愚赓私塾,抗战爆发后一度停办,1942年复校,仅有教工3人,班级2个。陈正华受聘在小学执教,并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夜校”,组织“青年读书会”,团结了一批有志青年。

本村青年张复兴(1924~1950),家境贫困,15岁才有识字交流的机会。他在“夜校”里读书用功,加之年龄较大,十分机灵。他和本村青年张德忠(生于1926年)成绩出众,很快赢得陈正华的重视,成为小助手。

这里成了红色避风港

西河浜的村民见陈正华知书达理,为人真诚,大多乐意与他交往。那年,陈正华得了伤寒症,卧床难起,全靠隔壁张姓人家尽力照护,整整一个月,一日三顿饭都送到床头。陈正华感恩不尽,与村民结下深厚情谊。(上海解放后,陈正华曾专程回到西河浜表示感谢,还邀请张家后人到杭州去做客。)

由于陈正华在西河浜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里成为隐蔽中共地下党员的“避风港”。1942年下半年,中共淞沪地委浦西工委书记(又称特派员)陈振之及妻子李毅(原名李杏妹,又名李尚同,原在青浦淞沪游击三支队)、中共党员陆文杰、罗晓路、周启良等先后转移到西河浜,公开身份分别为乡爱民会长、民团教官、小学教师等职。(1944年2月,陈振之、李毅调往吴江黎里镇)

西河浜随之一度成为淞沪地委临时联络站。张复兴等进步青年又成为他们的小助手。


李毅(右)与朱素娟(左,苏女师同学)在青浦淞沪游击三支队时留影

娘娘乡抗征军警米

1943年9月29日,汪伪政府下令随田赋带征军警米,本地农民不堪忍受,怨声载道。同年冬季,附近新桥乡的农民800余人合力捣毁了强收军警米的民生米厂。

1944年6月6日,伪虹桥警察大队到诸陈家宅等村催交军警米,砸物打人,引起公愤。次日晨,村民分三路赶到义安路伪上海特别市政府门口请愿,以致交通堵塞。一个月后,当局被迫下文免征第四区军警米。

消息传来,娘娘庙乡农民议论着如何抗征军警米,张复兴忙将信息报告给奉命在周家桥兼任“华丰米店老板”的陈正华。陈正华闻讯赶回到西河浜,与中共地下党员陆文杰、罗晓路、周启良等研究决定组织开展抗征军警米斗争。

11月20日,陈正华利用乡公所文书的身份,以保甲为单位进行串联,安排张复兴负责各处联络,从而组织起千余农民。

乡民们团结一致,揪来伪乡长黄添如带路,结队前往伪泗泾区公所请愿,抗议征收军警米。泗泾区伪区长慑于众怒难犯,只得答应缓征军警米。

在斗争中,张复兴、张德忠日益成熟,陈正华、周启良介绍他们加入了共产党。

串起秘密交通线

1945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华中局为加强党对淞沪地区工作的领导,增派陈伟达担任中共淞沪地委书记兼淞沪支队政委,任命顾复生为淞沪地区行政公署专员。淞沪地委按照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关于“巩固浦东,开辟浦西,发展革命力量”的指示,决定开辟浦东沈庄塘口至青浦观音堂镇(今凤溪)之间的秘密交通线。经地下党组织周密细致的实地侦测,沿途避开颛桥、莘庄、七宝、徐泾等集镇,选取莘庄春申桥、西河浜等特殊地点设立交通站,指派秘密向导和站点联络员,使浦东、青东两个游击区之间人员往来、书信传递和物资转运有一条安全通道。


交通线线路图

春申桥交通员王书根把自己的家作为联络站点,同张木生一起负责西河浜到春申桥两个交通站之间的联系。

在西河浜,沿路有陈金生开设的小茶馆。陈金生本是浦东人,因生活所迫,携妻带子到浦西谋生。1945年初,他在浦东遇见顾复生,相约游击队打到浦西去。

据顾复生《红旗十月满天飞》一书和张厚生回忆录记载,这条秘密交通线完成了几次重要行动:

2月12日,正值除夕之夜。顾复生派来了余恨生和两名短枪班战士,跟随常年走乡的箍桶匠曹火金到浦西去实地探路。靠近沪杭铁路莘庄段,发现有竹篱笆封锁线和一个两层楼的碉堡,将竹篱笆拉开口子,穿过铁路可直奔西河浜。于是,确定了沿春申塘由东向西至春申桥,再沿北竹港河向北至西河浜的行军路线。

2月27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入夜之后,顾复生率43人到达“浦边交通站”,除顾复生和两名警卫员外,有两个短枪班20人,新参军的18个上海工人,由时任中共南汇县路北区委委员的赵铎心(1919~1947,杜行乡赵家村人)亲自护送,在沈庄塘渡口下船,秘密跨过黄浦江。在车沟港渡口上岸后,快速越过公路,直奔春申庙,沿预定路线到达西河浜。陈金生早己联系青东地区交通员,在此等候。陈金生将小店内的香烟糖果堆了一桌,让大家分享庆贺。第二天,暂留17人开展宣传活动,其余人员由张复兴、张德忠护送,穿过青沪公路,于3月1日(农历正月十七)晚上安全抵达观音堂东面的横泾村,与浦西工委陈振之、杨明德、陆文杰等会师。

4月5日(农历二月二十三日清明节),中共淞沪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陈伟达、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淞沪支队队长朱亚民率“泰山”“华山”“衡山”三个大队585人,半夜摸黑跨过黄浦江。沿秘密交通线,到达西河浜时天光已亮。张复兴、张德忠接应他们分散宿营在西河浜、彭家塘、东青园等地,次日与前来迎接的康则焘率领的部队会合,实现了淞沪支队“西移”的任务。

5月9日(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夜,淞沪支队第三批人员和军饷、弹药利用秘密交通线,安全向青浦转移。


西河浜交通站遗迹

新四军守护西河浜

1945年5月至8月,新四军淞沪支队“衡山”大队抽调17人,组成“茅山独立中队”,陈伟达特派自己的警卫员、年仅23岁的周华清担任中队长,留在莘庄、七宝、泗泾、新桥地区开展游击战,并在西河浜建立“战地医疗站”,请莘庄镇上女医师徐毓秀在此收治伤病员(重伤病员由她转送上海城区)。

青浦、七宝、莘庄三地伪军联手行动,企图包抄西河浜。“茅山独立中队”闻讯后,立即赶来增援。敌我双方在庙泾一带发生激战,西河浜终于幸免遭刼。

抗战胜利后,陈正华、张复兴、张德忠等奉命随淞沪游击支队北撤。


1999年地图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初审:高淑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