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淄博市博山区城西街道凤凰园社区,初春的阳光洒在粉饰一新的墙面上。几位老人悠闲地坐在新添置的长椅上,享受着暖阳,孩子们则在不远处的儿童娱乐广场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这个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社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却焕发着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绿化带中的新绿植郁郁葱葱,仿佛是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笔触;新规划的停车位上,车辆井然有序地停放,为社区增添了几分现代都市的韵律;曾经堆满杂物的楼道转角,换上了精致的盆栽,透出一丝温馨与雅致。
作为博山城区的万人“超级社区”,凤凰园耗时2年迎来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如今,92栋居民楼焕然一新,27.76万平方米的改造面积里,不仅见证了岁月的更迭,更蕴藏着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无限可能。
每个楼道都能装走一车故事
3月25日,站在凤凰园社区凤阳街小区的一栋居民楼前,社区党委书记徐艳指着焕然一新的楼道对记者说:“在启动旧改前,这里还是‘三难’重灾区。最头疼的是楼道堆积物,光是清运各类垃圾,每个楼道就得装满一小卡车。全体社区工作者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一铲一铲地将垃圾清运出去,相当于把整个社区的陈年旧物重新称量了一遍。”
徐艳展开手中的改造台账,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诉求:居民刘奶奶家门口的楼梯水泥缺了一角、居民张大爷家窗台漏水、3号楼单元门年久失修……
62岁的盛桂珍在凤凰园住了半辈子,说起改造前的日子直摆手:“以前下雨天没法出去,楼前的路面尽是小水坑,一出单元门,不是一脚水,便是一脚泥。”老人指点着楼前新修的路面说,“现在环境好了,只要天气好,楼上的老邻居们总要下来聚聚。”
凤凰园社区作为博山主城区规模较大的纯城市化社区之一,共包含7个小区、162栋居民楼、3790户家庭,居民近万人。如今,记者再次走进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焕然一新的楼房外墙、宽阔平整的沥青路面以及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这一切,都得益于博山区实施的老旧社区改造工程。
“这次改造,我们可是下了大力气。”徐艳说,为了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社区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们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确保改造方案贴近民意。
这场改造,不仅让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更让居民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质的飞跃。“如今住在这里,感觉很舒心。”盛桂珍说。
“4:30课堂”背后的幸福密码
老旧社区改造不仅要改善硬件设施,更要提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凤凰园社区在这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他们针对社区内学龄孩童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创新性地开设了“4:30课堂”。
这天下午约4点半,一群“红领巾”如往常一样涌进位于社区文化书院二楼的“4:30课堂”,志愿者王丛丛很快进入角色。“每周一至周五下午,社区的孩子都可以来这里写作业,等家长下班后来接他们回家。”她一边辅导孩子们做功课,一边向记者介绍道,“到了周六和周日,还有社区志愿者来这里为孩子们辅导功课,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凤凰园社区虽是一处老旧社区,但因“学区房”的特殊属性,聚集了约1000名学龄孩童,这也是社区开设“4:30课堂”的原因。
安居小区的居民张雪对“4:30课堂”赞不绝口。“我家孩子上五年级,以前放学后总是没人管,不是玩手机就是看电视。”张雪说,“现在好了,孩子可以来这里写作业、看书,还有志愿者老师辅导功课,我们家长也放心了。”
“我们家孩子特别喜欢来这里,比在家看动画片强。”社区居民徐冰笑着说,“而且这里还有剪纸社团、手鼓队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除了“4:30课堂”外,凤凰园社区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了社区文化书院。这里不仅藏有3000多册涵盖社科、党建、亲子教育等领域的图书,还通过“社区文化书院+”模式,将阅读服务、艺术教育、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打响了“凤凰暖邻”社区文化品牌。
社区居民杜莲英是文化书院的常客。“我们都非常高兴,聚在一块说说笑笑、唱唱跳跳都很开心。”她说,“文化书院不仅让我们老年人有了好去处,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探索老旧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老旧社区改造完成后,如何确保改造成果持续惠及居民?这是凤凰园社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们深知,“三分建、七分管”,后续管理维护同样重要。
为此,凤凰园社区积极探索老旧社区长效管理机制。“我们社区的情况比较特殊,既有老旧小区也有新建小区。”徐艳说,“为了确保改造成果持续惠及居民,我们尝试根据不同小区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管理方案。”
同时,社区还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居民养成文明习惯、提升文明意识、强化主人翁责任感。通过举办文明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居民普及文明知识、倡导文明行为。
70岁的居民孙启才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我们小区环境脏乱差,居民们也不太注意卫生。”孙启才说,“现在好了,社区不仅把环境整治好了,还引导我们养成文明习惯。现在大家都自觉维护小区环境,乱扔垃圾、乱停车的现象也少多了。”
老旧社区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区、居民等多方共同努力。在徐艳看来,只要用心去做、用情去管,老旧社区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离开凤凰园社区时,徐艳执意带记者去位于金凤园小区14号楼旁的儿童娱乐广场看看。她指着广场上焕然一新的休闲设施说:“这是居民们点赞最多的一处改造,与‘4:30课堂’的服务属性相同,因为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孩子永远是所有人最大的牵记。”
从“改硬件”到“育软件”,从“政府管”到“全民治”,这个万人社区用实践证明: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城市更新的手术刀,更是基层治理创新的试验田。当脚手架撤去时,真正的考题才刚刚开始——如何让重生的社区永葆“温度”?凤凰园已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姜涛 通讯员刘亚琳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