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眼下,庐江台创园南圩村的工厂化水稻育秧基地正在加班加点生产优质稻订单秧苗,助力春耕生产,夯实粮食丰收基础。
庐江台创园南圩村的工厂化水稻育秧基地的生产线。
3月26日,走进这家育秧基地生产区,只见工人们熟练地将育秧盘、育秧基质与种子安置于自动化育秧线上。完成播施底土、喷淋配水、播撒种子、覆盖浮土等工序后,秧盘沿着传输带缓缓移动,最后整齐地排列在育秧场地,等待自然条件促使种子萌发。
庐江台创园南圩村的工厂化水稻育秧基地负责人正在检查育秧情况。
“目前我们有两条智能化育秧流水线,每天可生产2.2万块秧盘,可供900亩大田机插。现在已完成早稻和再生稻2000亩育秧工作,已接单季稻育秧订单1万亩左右。”90后新农人余小俊正在生产线上巡查。他既是这个育秧基地的负责人,又是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员,“水稻自动化育秧工厂通过恒温催芽室和自动播种线,将出苗时间缩短至20天左右,且秧苗根系发达,插秧后返青期缩短3—5天,每亩增产约10%—15%。”
增产增收一直是种粮大户的追求。这两天,庐江台创园北圩村51岁的种粮大户丁泽兵经常来到育秧基地,查看自己预订的早稻秧苗生长情况,盘算着准备整理大田,等待移栽。
丁泽兵承包200多亩田种植双季稻,因为收了上季抢栽下季,中间的“窗口期”非常短暂,他曾经为早稻和晚稻育秧花费不少精力。自从有了育秧工厂,他只要把种子送进去,从育秧到机插,再到收割,可享受农事服务中心的“一条龙”服务,省时省力又省心。
种粮大户查看订单秧苗生长。
“传统育秧需大量人工进行播种、浇水、监测等环节,自动化育秧技术可以减少70%以上的人力投入,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而且不受自然气候限制,可稳定提供优质秧苗,提高秧苗的成活率,增加粮食产量。”丁泽兵如数家珍地说,“不仅如此,还能减少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量,实现降本增效。”
据了解,工厂化育秧通过“暗室催芽—智能温室—炼苗车间”三段式培育,提升了秧苗抗逆性。育秧大棚内可实时监测并调节光照、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创造最佳生长条件,减少弱苗、病苗比例。滴灌或雾化系统结合营养液自动配比,避免资源浪费,还能提升秧苗健壮度,移栽后成活率可提高20%—30%。
“工厂化育秧通过技术集成,实现了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人工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不仅提升农业效益,也为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余小俊自豪地说。
目前,庐江县全面进入春耕生产关键时期,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粮大户集中育秧。据统计,今年该县早稻、再生稻工厂化育秧率达到90%以上,共计40多万亩。(钱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