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4年的5月份,广西百色市田陌区出现了多次强对流天气,还一连下了几场雨。
本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却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因为这种强对流天气会引来一种恐怖的虫子,他们在外面安置了很多个虫情测报灯,每天都在记录被引诱过来的虫子的数量。
在5月3号之前他们每天平均下来也就能差不多抓到17.5头,但到了5月4号的时候突然就多了起来,竟然抓到了6394头!
然后又过了3天,5月7号一天的时间,工作人员竟然抓到了12.976万头!
这个数字真是令人发指,因为这种虫子的危害性特别大,一周的时间就能将一亩水稻啃个精光。
重庆当地人叫这种小虫子“火蠓”。
每到“火蠓”即将出现的季节,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都会光脚下地采集一些虫体,然后借此估计它们的数量。
一旦发现它们超过当地稻田能够承受的上限,工作人员就会立刻行动,想方设法消灭这些小虫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虫子如此令人厌恶呢?
«—【·随风迁移的虫子·】—»
这种虫子叫做稻飞虱,体型较小,成虫一般体长在3-5毫米左右。
其头部相对较小,复眼发达,通常呈椭圆形,触角短,呈锥状,在其探寻食物和感知外界变化中发挥作用。
稻飞虱的翅膀较为轻薄,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
长翅型个体的翅膀通常超过腹部末端,翅膀透明或略带淡黄色,翅脉清晰可见,在飞行时能够借助轻薄的翅膀快速移动,实现远距离迁飞。
短翅型个体的翅膀较短,一般不超过腹部的一半,这类个体虽然飞行能力相对较弱,但在繁殖等方面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们往往在本地繁殖扩散中扮演重要角色。
稻飞虱的体色多样,常见的有褐色、灰色、淡黄色等。
这些颜色与稻田环境较为相近,使得它们能够很好地隐藏自己,不易被发现。
例如,在水稻生长前期,稻飞虱多为淡黄色,与嫩绿的水稻秧苗颜色相仿;
随着水稻逐渐成熟,稻飞虱的体色也会逐渐变为褐色或灰色,与泛黄的稻叶颜色一致,从而巧妙地融入周围环境,增加了天敌捕食的难度。
稻飞虱偏好栖息于温暖潮湿的环境,稻田无疑是它们最为理想的家园。
这里丰富的水资源和充足的食物供应,为稻飞虱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绝佳条件。
在白天,稻飞虱大多隐藏在稻丛茂密处,避免阳光直射和天敌的捕食;夜晚,它们则相对活跃,四处寻找适宜的取食和繁殖场所。
稻飞虱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每年随着西南季风,从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出发,一路向北迁徙。
它们的迁飞路径较为固定,在我国主要通过秀山、綦江两大迁飞通道进入重庆等地,进而辐射危害周边区县。
稻飞虱的迁飞行为是一种适应环境变化和寻找适宜繁殖场所的生存策略。在原栖息地,随着食物资源的减少或环境条件的恶化,稻飞虱会借助风力,成群结队地进行长距离迁飞。
它们能够在高空形成庞大的虫群,随风飞行数百公里甚至更远。
这种迁飞能力使得稻飞虱能够迅速扩散到新的稻田区域,给各地的水稻种植带来极大的威胁。
稻飞虱是单食性害虫,其食物来源几乎完全依赖于水稻。
它们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水稻叶鞘、茎秆和叶片等部位,吸食水稻植株内的汁液。
在取食过程中,稻飞虱不仅会直接夺取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还会对水稻的组织造成损伤,影响水稻的正常生理功能。
稻飞虱在吸食水稻汁液的过程中,不仅会直接损害水稻的生理机能,还会为其他病害的入侵创造条件。
由于稻飞虱的刺吸式口器会在水稻植株上留下伤口,这些伤口为水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原菌的侵入提供了通道。
病原菌通过伤口感染水稻,导致水稻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例如,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在稻飞虱危害严重的稻田中,纹枯病的发病率往往会显著增加。
稻飞虱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这也是其能够迅速暴发成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稻飞虱的繁殖方式主要为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稻飞虱大多进行孤雌生殖,即雌虫不需要与雄虫交配就能产生后代。
这种繁殖方式使得稻飞虱的种群数量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
一只雌虫一生可产卵几十粒至数百粒不等,卵通常产在水稻叶鞘、茎秆的组织内,呈块状排列。
卵期一般较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3-7天即可孵化出若虫。
随着龄期的增长,若虫的食量逐渐增大,对水稻的损害也日益加重。
一旦发育为成虫,稻飞虱便具备了更强的繁殖和迁飞能力,能够进一步扩大危害范围。
稻飞虱的繁殖速度还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温度、湿度和水稻的营养状况等因素都会对其繁殖产生显著影响。
在温度适宜(一般为 25 - 30℃)、湿度较高(相对湿度 70% - 90%)且水稻生长旺盛、营养丰富的情况下,稻飞虱的繁殖速度最快,种群数量增长迅速。
反之,当环境条件不利时,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低或水稻生长不良时,稻飞虱的繁殖会受到抑制,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所以当稻飞虱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甚至花一周的时间就能吃光一亩农田。
所以每当特定的季节来临,研究人员们就会带着测量的仪器下地,如果测出来的数值超出了稻田能够承受的范围,那么就会赶紧用药杀虫。
参考:
百色市田阳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病虫情报:稻飞虱大量迁入,防治工作刻不容缓》2024-5-15
重庆日报《稻飞虱阻击战》202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