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丹江口水库汛期不存在弃水?

具体做法如下

针对丹江口无水可调却又大量弃水的矛盾,中线扩容至 2000 立方米 / 秒的创新方案应运而生,核心在于构建 "动态调控" 的波动库容系统。

  • 既有南水北调线路方城至黄河段,扩容至1000立方米 / 秒

    燕山水库至中牟扩容至630立方米 / 秒。

    燕山水库作为倒腾库容。并通过淮河,黄河微山湖联动。

    可以确保丹江口水库汛期以2000立方米 / 秒,最大过流能力2400立方米 / 秒。

    汛期可以每天调水2亿的洪水流量。

  • 百年一遇的1935 年洪水:防洪水位171.6 米(预留防洪库容 110 亿 - 81.2 亿立方米)。

    当前水位在主汛期(夏汛)限制水位≥160 米,调节库容 98.2 亿立方米。

  • 如能将丹江口洪水调配至桃花峪坝下,采用波动限制水位160~166米。

    每年能多调水100亿至黄河流域,黄河三门峡,小浪底以及古贤水库可以实施多年调节,而未来黑山峡截留后,这些中下游水库可以做到汛期完全不下排。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利用黄河的库容置换汉江库容。

丹江口水库水位如何定?关乎亿万人用水安全!

1. 死水位:150 米的 “生命线”

  • 供水与发电的平衡

    死水位的确定直接影响水库调蓄能力和运行成本。降低死水位可增强调蓄能力,但需确保供水基本自流;适当抬高死水位则有利发电,同时需兼顾生态保护(过大消落深度破坏库周环境)。

  • 数据支撑

    42 年调度计算显示:

    • 28 年水位≥150 米

    • 36 年水位≥148 米

    • 仅 3 年降至 145 米
      输水干渠全长 1271.6 公里,为保证自流引水,最低水位需 150 米(含水头损失)。

  • 最终决策

    死水位定为 150 米(以下仍有 127 亿立方米库容),极限死水位 145 米(保障枯水年连续供水)。

2. 防洪限制水位:分季节调控
  • 双重目标

    既要预留兴利库容(枯季用水),又要确保防洪安全(汉江中下游防洪)。

  • 关键数据
    • 年均来水量 388 亿立方米,需满足调水 95 亿立方米、下泄 162 亿立方米。

    • 主汛期(夏汛)限制水位≥160 米,调节库容 98.2 亿立方米。

    • 秋汛流量较小,限水位抬高至 163.5 米(增加调水稳定性)。

3. 防洪高水位:抵御百年洪水
  • 历史教训

    1935 年洪水导致 70000 立方米 / 秒洪峰,远超碾盘山安全泄量(2 万立方米 / 秒),需分蓄洪 25 亿立方米,涉及 14 个民垸(转移 73 万人困难)。

  • 加高后的成效

    遇 1935 年型洪水(7 天洪量 129 亿立方米),通过精准调度:

    • 下泄流量降至 5960 立方米 / 秒

    • 杜家台分洪区使用频率从 5-10 年 / 次延长至 15 年 / 次

    • 汉口段防洪压力显著减轻。

  • 水位标准
    • 20 年一遇洪水:169.4 米

    • 1935 年洪水:171.6 米(预留防洪库容 110 亿 - 81.2 亿立方米)。

4. 正常蓄水位:170 米的最优解
  • 方案对比


  • 综合考量
    • 丹江口枢纽已完成 170 米水下工程

    • 库区重要设施均在 170 米回水线以上

    • 165m(加泵站)方案成本高、效益低。
      最终确定正常蓄水位为 170 米。

丹江口水库水位的科学决策,是防洪、供水、生态、经济的多重平衡。从 145 米到 170 米,每一米都关乎亿万人的用水安全与生态福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