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一条横亘千年的“狂暴之河”——叶尔羌河,曾因频繁的洪水与干旱交替肆虐,成为威胁南疆数百万人民生存的“悬河”。2011年,一项被誉为“新疆三峡工程”的超级水利工程——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阿尔塔什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座集防洪、灌溉、发电、生态供水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不仅改写了叶尔羌河流域的灾害历史,更成为新疆水资源调控的“总开关”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破解千年水患的必然选择
叶尔羌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全长970公里,是塔里木河的最大支流。其上游冰川广布,夏季冰川融水与暴雨叠加,常引发毁灭性洪水。据统计,1954年至2010年间,叶尔羌河共发生特大洪水56次,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超10亿元。尤其是1999年的特大洪水,导致下游40万人受灾,冲毁农田50万亩,凸显了该流域“无坝可挡、无水可蓄”的脆弱性。
新疆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均降水量仅150毫米,但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叶尔羌河流域虽年径流量达65亿立方米,但因缺乏调节工程,春灌期缺水率高达40%,夏季洪峰却占全年水量的70%。这种“春旱夏涝”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南疆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与此同时,南疆四地州(喀什、和田、克州、阿克苏)电力缺口常年超过30%,能源短缺成为工业化进程的瓶颈。
2000年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2014年,国务院将阿尔塔什工程列入“十三五”重大水利项目清单,旨在通过水利基础设施突破,破解南疆发展困局,维护边疆稳定。
世界级难度的超级工程
阿尔塔什工程位于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交界处,距喀什市310公里。枢纽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泄洪系统、引水发电系统和生态输水设施四大部分构成。工程总投资109.86亿元,设计库容22.49亿立方米,装机容量755兆瓦,是新疆迄今投资最大、技术最复杂的水利枢纽。
其中,主坝高164.8米,坝顶长795米,库区面积达108平方公里,相当于15个西湖。阿尔塔什工程面临四项世界级技术挑战,被水利专家称为“三高一深”:
高面板堆石坝:在强震区(地震设防烈度Ⅷ度)建设超高坝体,需解决坝体变形控制难题。工程创新采用“分区碾压+智能监测”技术,使坝体沉降量控制在设计值的80%以内。
高边坡危岩体处理:库区左岸存在体积达300万立方米的危岩体。通过“预应力锚索+混凝土格构梁”组合加固,成功消除滑坡风险。
深河床覆盖层:河床覆盖层最大深度94米,远超三峡工程的80米。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帷幕灌浆”技术,建成深达146米的地下连续墙,创亚洲纪录。
高海拔严寒施工:冬季最低气温-30℃,夏季紫外线辐射强度超平原地区3倍。研发低温混凝土添加剂,实现全年不间断施工。
改写南疆命运的“水利革命”
工程投运后,叶尔羌河下游防洪标准从不足2.5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2022年夏季,工程成功抵御超20年一遇洪峰,避免经济损失超15亿元。据测算,年均防洪效益达23.7亿元,相当于工程总投资的21.6%。
通过“蓄洪补枯”调度模式,工程每年为下游650万亩农田提供15.3亿立方米灌溉用水。配套建设的“叶尔羌河数字孪生平台”,整合气象、土壤、作物数据,实现精准配水。莎车县试点区棉花单产从350公斤/亩提升至420公斤/亩,节水率达18%。
电站年发电量22.6亿千瓦时,占南疆电网总负荷的20%,每年节约标煤7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0万吨。2022年,喀什地区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7%,光伏组件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工程每年向塔里木河生态输水3亿立方米,下游胡杨林面积从2010年的150万亩恢复至2023年的220万亩。和田地区沙化土地年均缩减率从0.8%提升至1.5%,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
工程建设期间吸纳当地劳动力1.2万人次,培训技术工人3000余名。下游泽普县通过发展节水农业,建成10万亩红枣基地,带动3.2万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2020年,叶尔羌河流域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水利设施的完善促进了民族聚居区发展。
充足的水电资源吸引电解铝、数据中心等产业落户。喀什经济开发区2022年GDP增速达9.7%,高于全疆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预计到2030年,工程带动的产业链增加值将突破500亿元。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这座矗立在帕米尔高原的“水利丰碑”,它用钢铁与混凝土铸就的安全屏障,守护着南疆大地的安宁;用清流与电流编织的发展网络,托举起边疆振兴的希望;用科技与生态共生的创新理念,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篇章。正如水利部总工程师所言:“阿尔塔什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水利工程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全球干旱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 / END / ————
往期速递
声明:素材取材于网络,如有错误,不吝斧正。
欢迎关注我们并 星标✪ !喜欢,请点个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