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诞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一个小商人家庭。在家乡读完小学、中学后,在家乡小学任教授国文教师。后到马来亚做工谋生,在此期间云南讲武堂到海外南洋等地招生,叶剑英报考并顺利入学,并在此时把自己的名字由宜伟、改为剑英 。
叶剑英是讲武学校第十二期学生,经过半年的严格训练,开始学校的正式学习。第一学期学习普通学科,第二学期他被分配到炮科。在学校的教官当中,有两个人对于叶剑英的为人和才华,十分赏识 。一个是炮科科长王柏龄 ,他比叶剑英年长八岁。叶剑英刚入校,只知道苦学苦练 " 尊师重道 " 对王柏龄很尊重 ! 王柏龄发现叶剑英为人豁达 " 敏而好学 " 也很器重这个学生 。另一个是骑兵科长林振雄。
王柏龄是蒋介石保定军校同学、日本军校同学。是蒋早期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助手,或者叫第一助手。王柏龄是筹建黄埔军校时的七位委员之一,任黄埔军校成立后的教授部主任,叶剑英任副主任。国军在黄埔建军初期所依赖的力量是以黄埔军校一期和二期一部分学生为主编成两个教导团,教导一团的团长是何应钦;教导二团的团长就是王柏龄。稍后又成立第三团。后扩编为党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为王柏龄、党代表为周恩来。
叶剑英在云南讲武堂学习两年半以后毕业,回到家乡一段时间后,来到福建漳州加入粤军部队,任总司令部见习参谋,开始军事生涯。
过了一段时间,叶剑英被分配到军官教导团担任教官,参加训练下级军官。叶剑英在军官教导团任教了一段时间以后,又接到一项新的使命。孙中山为了保障抚河上运兵船舶的航行,令陈策任抚河航务管理局局长,并从大本营抽调叶剑英担任护航第二营营长。 叶剑英随即以主要精力投入紧张的护航任务和部队整训,随时准备参加北伐,同时仍然兼顾着军官教导团讲授未了的课程 。
1922年10月以后,入闽粤军组成东路讨贼军,任命许崇智为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 叶剑英听到讨贼军组成的消息,立即赶赴福州, 投效东路讨贼军, 被委任为总部参谋。东路讨贼军第八旅旅长张民达,也是广东梅县人,他听说叶剑英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 ,就向许崇智提出,要叶剑英到八旅当参谋长。得到许崇智的批准后,叶剑英到第八旅赴任。此后, 第八旅连战皆捷,屡建战功。这是旅长张民达正确指挥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参谋长叶剑英的谋划辅佐分不开的。
1924年国共合作,随后开始筹建黄埔军校。叶剑英从八旅来到筹备处报到,被分配到教授部给王柏龄当助手,分管教学方面的事。
1924年5月,孙中山将各路粤军统一进行改编,原粤军第八旅改编为建国粤军第二师,师长为张民达、叶剑英任二师参谋长。 这样,叶剑英除了负责学校教学工作外,还要协助张民达主持二师训练。他时常奔走于军校和二师之间,工作十分忙碌。 为了配合黄埔军校的教学,壮大革命军骨干力量,在粤军第二师成立一个独立营,培训一批下层军士。叶剑英出任香山县(今中山县)县长兼独立营营长。
叶剑英在创建独立营期间,还时常回到黄埔军校讲课,或到二师指导训练。他身兼数职日夜奔忙。后来,独立营与驻在前山的二师缉私营合并,扩大为新编团。 叶剑英被任命为建国粤军第二师新编团团长,新编团开始了更加严格的军事训练。
在第一次东征战役中,作为东征右翼军先头部队的第二师,在张民达、叶剑英率领下,于1925年1月26日从广州出发,同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黄埔军校教导团和建国粤军二师及一、四师等革命队伍,配合作战,士气高涨,锐不可当。叶剑英第一次与黄埔校军并肩作战,感到大多数学生兵打仗勇敢,纪律也好 。心中暗暗高兴 。他常向身边的人夸奖说:我亲眼看到学生军作战指挥很有条理,战术上也灵活机动,觉得黄埔军校没有白办,训练是很有成绩的。
1925年7月,广东的大元帅制政府改组成委员制的国民政府,将广东的各系军队仿效苏军建制,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5个军。蒋介石任第一军军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所在部队合并到第一军,他仍担任新编团团长兼两广盐务缉私处代办。
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第二次东征的东征军总指挥。叶剑英率新编团,同张发奎的独立旅和张民达、许济旧部一起,随东征主力第一军,向东江进发。
叶剑英率部作战,期间奉国民政府命令将所部改为党军第一支队,任支队司令。在两次东征中,蒋介石知道叶剑英文武双全、 能攻善守,是个儒将。 便于12 月电令调其任嫡系部队教导师第二团的团长。不久,教导师改为二十师,叶剑英被提升为副师长。
东征军出师以后,蒋介石让何应钦率部驻防汕头,任命他的亲信,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王柏龄代理第一军军长。接着,他又令第一军担任总预备队,任王为总预备队指挥官,负责指挥第一、二师,叶剑英被调任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
在东征路上的南昌之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取得了胜利。 使蒋介石深感自己的嫡系部队问题严重,他痛诫一 、二师长官,责骂王柏龄、王俊根本不是带兵人才,提出对二王要惩办、撤职。他听说在南昌战役中二王不听叶剑英的劝告,以致连连失利。于是特意召叶剑英佩剑晋见。蒋介石见到叶剑英。先是夸奖一番,然后说:现在一师没人指挥,我看你就去一师当师长吧。叶剑英婉言谢绝说:谢谢校长好意 ! 只是我身体不大好,待打完仗再说吧,我还愿意继续当参谋长。
南昌之役,北伐军俘虏了孙传芳的军官数百名,士兵数万人。蒋介石为了扩充实力,决定将收编过来的赣军组成新编军。任命叶剑英为新编军第二师代理师长,叶不便再推辞,只好受命。那时当个国民革命军的师长既神气、,又阔气,出门不是骑马、就是坐轿子,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在经济上实行包干制、一个月全师军饷15万块银元,除去军饷、余钱归长官自己。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叶剑英离开蒋系部队,投入到武汉政府方面张发奎部,任第四军参谋长,黄琪祥任军长。
叶剑英后来曾回忆说:"宁汉分家以后,蒋介石说汉口反革命,武汉说蒋介石反革命,两下吵。我对武汉没有多少怀疑,但蒋介石还是总司令,究竟跟着谁走?那时没人来,也没电报来,我就自己看报纸,关上门,想了几天,什么问题都想到了、 我想到自己年轻时立志为国为民做点事, 参加革命后当了师长。那时师长每月差不多都有二三万元收入,二三万元不少了,十个月就是二三十万 ! 公公道道,做二三年师长就是个百万富翁!如果只是为了个人 ! 跟蒋介石走 ! 至少可以做大官。”(叶剑英就入党问题给中央组织部的复函1980年10月7日,访问李世安谈话记录1992年5月。)
叶剑英是在张发奎雄心勃勃,欲掌广东大权的情况下回到他身边的。但是,却遭到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等一些高级军官的反对。 对于这件事,叶剑英曾作过如下的回忆:我一到广州见到了国民党的军官陈可钰和薛岳等人。陈可钰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曾当过孙中山的警卫团团长。 陈可钰知道张发奎要继续留我在第四军,便跑去见张发奎说:叶剑英这个人靠不住, 过去蒋介石对他那么好,结果他反蒋,这个人留不得。那时,张发奎还有点革命气概,当场反驳说:反蒋、我也反,那时的蒋介石,该反就得反。又说:你们不要老叶回来,我就叫他请假,到德国留学去。
叶剑英后来回忆说:“陈可钰找了张发奎以后,我去见张发奎,张问我:老叶,你回来,陈可钰、薛岳都反对,你看怎么办?我想了想说:我还是去外国学习吧。 张发奎劝我不要急着走,先打个出洋报告,领下留学费用,等将来一起走。这样 ! 我就留下来了 ! 继续担任第四军参谋长。既然陈可钰等反对我回广州,那么,我的行动就要注意一下了。”
1927年7月上旬,经周恩来同意,中共中央批准叶剑英为中共正式党员。
以上介绍了叶剑英在云南讲武堂毕业以后,到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之前的军事经历,可以看出叶剑英的早期军事生涯,一直是在国军部队的中上层任职。所以,和国军部队上层人物多有交集,这也就奠定了以后长期负责军事统战工作的基础。在共方和人民解放军中,担任过国军部队中师旅团以上职务的军官不是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工干部,如:周总理、林伯渠、李富春、肖劲光、朱克靖、李硕勋、周逸群等。军事干部中有: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叶挺、叶剑英、张云逸等。但是,在国军嫡系部队中的将领只有叶挺、叶剑英、张云逸,所以,能够出面搞军事统战工作的也只有叶剑英和张云逸最合适,因为叶挺和张云逸后率领新四军部队抗战,所以由叶剑英协助周恩来长期负责军事统战和有关谈判等事宜。出面做军事统战工作,必须是有一定资历和身份的人出面,说话才有人听、才能引起重视。如果没有资历,你见谁都是长官都是敬礼,工作很难开展吧!
在1955年授衔的十位元帅中,叶帅在公布的名单中排名在最后一位。元帅名单的前三位是政治方面的委员;接着六位是大军区的军政首长和军委重要部门的首长,所以,叶帅在职务影响力方面和相应的政治影响力上,与上述几位长期带兵的元帅相比稍有差距,排名最后可以理解。由于刚刚经历过战争,机关干部排后面;在前线领兵打仗的干部排在前面,完全合理和正常。但是,这个排名和后来的职务安排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因为职务安排考虑的是合适和需要。
此文参考书籍:叶剑英传
抗战初期,在武汉长江局会议上,叶参座讲话。
抗战初期,在武汉长江局会议上,叶参座讲话。
抗战初期,在武汉长江局会议上,叶参座讲话。
抗战初期,在武汉长江局会议上。右一、周恩来。
抗战初期,在武汉长江局会议上。右一、王明、右二、李克农。
抗战初期,在武汉长江局会议上。左一、博古、左二、林伯渠。
1946年国共停战谈判期间。
1946年国共停战谈判期间。
1946年国共停战谈判期间。
后排左起:何应钦、蒋中正、王柏龄与孙中山先生合影。
参加张民达将军婚礼后留影。左二叶剑英,左六张民达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