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保水虾仁”的问题
报道中称
有部分生产厂家在加工水产品时
违规、超量添加保水剂
虾仁“保水剂”使用问题受到舆论关注后
电商平台上不少售卖虾仁的直播间都打上了
“不泡水不泡药”“0添加保水剂”等宣传字样
那么
含保水剂的虾仁真的不能吃吗?
解惑
虾仁为什么要用保水剂?
在大多数内陆地区,虾仁等水产品需要以冷冻形式运输、贮存和销售。这些被冷冻过的水产品在解冻时,常出现内部水分汁液流失的情况,影响鲜味和口感。因此采用保水处理来让水产品保鲜,就成了通用的做法。
(授权图片)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常用的保水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包冰,也叫镀冰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物理保鲜方法。这种方法是先把食材冷到过冷状态(低于水的冰点),再把食材浸在液态水里,然后很快捞出来,这样食材表面就会有一层薄冰,然后再带着这层冰装袋运输。这样不仅可以隔绝空气,减缓外界温度波动对冻品的影响、降低失水率和食材的氧化速度,还能防止产品被挤压至破损变形等,从而让虾仁保持新鲜的口味。按照水产行业标准《SC/T 3054—2020冷冻水产品冰衣限量》,散装称重销售的虾及其制品冰衣限量应该≤20%。
另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使用保水剂。所谓保水剂,正式名称为水分保持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中定义为“有助于保持食品中水分而加入的物质”。该标准允许使用的水分保持剂除了丙二醇、甘油(又名丙三醇)、聚葡萄糖、麦芽糖醇、麦芽糖醇液、乳酸钾、乳酸钠、山梨糖醇、山梨糖醇液等,还包含虾仁保水常用的磷酸及磷酸盐。
磷酸能改变酸碱度,让蛋白质的电荷增加,增加亲水性;
磷酸盐可以促进肉类蛋白质中肌动球蛋白的解离,使肌球蛋白溶出。此外,它还能螯合金属离子,减少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合理使用磷酸盐,可以精准地把酸碱度调到弱碱性,让蛋白质的保水性和弹性大大加强,使得虾仁吃起来口感更嫩。
综上来说,包冰与保水剂分别解决的是冷冻水产品的物理防护和化学保水需求,包冰主要用于保鲜,而保水剂锁住水分更多是为了改善口感,所以二者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而是互补。特别是食品在冷冻过程中因冰晶破坏肉质纤维结构,导致解冻后口感发柴等情况,不是多加包冰就可以解决的。
解惑
用保水剂“泡”虾仁
保持口感的做法是否安全呢?
阮光锋解释说,磷是一种化学元素,而磷酸盐是由磷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磷酸盐在很多食品中的天然分布非常广泛,比如生鲜肉中磷酸盐的本底含量为1.37—6.65克/千克,其中猪肉的含量平均值为4.35克/千克,牛肉中的含量平均值为4.79克/千克;虾仁产品中本身也含有磷酸盐,据《201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分析,水产品中总磷酸盐含量范围为665.77—19938.02毫克/千克。
作为食品添加剂,磷酸盐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除了用作水分保持剂,还可以用于膨松剂、酸度调节剂、稳定剂、凝固剂、抗结剂、缓冲剂、乳化分散剂等,来调节食品的酸碱度、保持水分、改良口感和稳定质量等。肉制品中、淀粉制品中、米面制品加工中、饮料食品中,都有磷酸盐的身影。
我国食品添加剂安全标准对磷酸盐的使用量有严格的控制。按我国标准规定,磷酸盐在不同食品中的许可加入量在1—80克/千克之间。磷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其使用量受到严格的限制,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规定:
在冷冻水产品中,以磷酸根计,磷酸及磷酸盐的最大使用量为5克/千克。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最大使用量,既不是指保水剂融入水中的含量,也不是虾仁吸收保水剂的质量,而是保水剂与食品的比例,即对1千克虾仁原料,拟使用的复合磷酸盐类保水剂,以磷酸根计,最多不能超过5克/千克。
提醒
如何购买和食用冷冻虾仁
保水剂本身并无过错,错的是滥用保水剂、以欺诈手段获取更高利润的不法商家。而以“零添加保水剂”为卖点,宣称没有保水剂更安全,无异于贩卖焦虑。
阮光锋建议
消费者购买虾仁等冷冻水产品时
注意以下几点
应在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品牌的产品。当成分表中出现磷酸盐等保水剂字样,只要在国家标准范围内添加,就不必过于担忧。
不要轻信某些网传的所谓“保水剂虾仁”的鉴别方法。复合磷酸盐一般呈白色粒状或粉末状结晶,媒体曝光画面中浸泡虾仁的水体呈黑色或深灰色,可能有多种原因。
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摄入过多的磷元素会降低钙和其他多种矿物质的吸收利用率。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磷每人每日最大容忍摄取量是每公斤体重70毫克。以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为例,磷的每日最大容忍摄入量是4.2克,换算成磷酸盐的每日最大容忍摄入量大约是12.9克。即使按总量最大的虾(12.5克/千克)来算,每天要吃一公斤多的虾,才会超出这个量。
当然,对高风险人群,需要个体化关注、针对性管理,比如慢性肾脏病需严格控制磷的摄入以避免高磷血症,儿童及老年人等骨骼健康敏感人群须关注钙磷平衡,遵医嘱安排自己的饮食。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李建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