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家企业因工资问题被查

案例一:佛山某科技公司因私户发工资被查



违法事实:佛山市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私户给员工发放部分工资、年终奖等,未代扣代缴个税。

处罚决定:最终,该单位被处以应扣未扣税款0.5倍的罚款26.33万元。

案例二:某高新技术企业因发工资被查

违法事实:该企业将部分员工工资以劳务费的形式列入成本费用,以达到减少职工总数的目的,导致研发人员占比虚高,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

处罚决定:税务机关认定其用工核算违规,要求其重新核定研发费用及职工比例。

案例三:某品牌策划公司因虚构劳务费被查

违法事实:企业以现金发放近200万元劳务费,无发票、合同、人员身份及工时证明,无法证实业务真实性,涉嫌虚增成本。

处罚决定:税务局定性为虚假申报,追缴少缴税款并处50%罚款(21.26万元)。

二、这10种发工资方式,违法!



三、不想被罚,做好自查!

1、金四、社保系统联合数据分析

系统已打通税务、银行、社保数据链,自动比对:

  • 申报个税人数vs社保参保人数
  • 个税申报收入vs银行发放流水
  • 高管薪酬vs行业均值偏差

企业“造”数据,税务“拆”数据,差异超过10%直接稽查!建议立即核验工资-个税-社保-银行四端数据,修正申报异常,补充缺失凭证。宁可主动调整,切勿被动受罚!

2、检查工资支出的相关凭证

税务机关严查工资数据真实性,企业需确保工资表、考勤记录、发放凭证(银行流水/签收单)、个税申报表完全一致。若发现工资卡金额与申报数据不符,或凭证缺失(如无员工签字),可能被认定为虚列成本。

3、员工规模与薪酬合理性

通过实地调研评估企业实际运营规模,若申报员工数量、薪酬标准明显低于同行(如大量员工月薪长期低于5000元),将触发预警。重点核查高薪人员拆分工资、虚构“低收入员工”等行为。

4、隐性福利与现金发放风险

检查企业的“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和实际支付工资总额是否对应,补贴、奖金、实物福利(如购物卡)必须计入个税申报。现金发放需留存收款凭证(含身份证号、签字),否则视为隐匿收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