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督导老师是徐倩老师。
*本期督导内容来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有弥联合心理咨询师内部团督,经过改编,隐去了来访者的个人信息,督导文章主要用来交流与学习。欢迎投递简历加入有弥联合心理,参与我们的内部督导。
一个人开始和结束一段关系的方式,是值得探究的。
比如有的人会因为一种额外被照顾的感觉而开始亲密关系,会在对方不再额外给予照顾时,或者自己对这种照顾不再那么有感觉时结束关系。
假如这是进入咨询的来访者的关系模式,咨询师在评估时就关注到这个部分,咨询师心里就能形成假设,知道对这样的来访者来说,会在咨询中也期待得到咨询师的额外照顾,并且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测试咨询师愿不愿意照顾自己。咨询师也能够预期,如果不对这样的期待做一些工作,来访者很可能会在被拒绝后选择离开。
如果我们再假设,来访者是一位心智功能不太健全,并没有发展到神经症水平,并且有很多行动化的人,来访者如何结束关系,如何处理愤怒和不满,在评估工作里就变得格外重要了。因为这类来访者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他们有可能会用行动化的方式伤害自己或者咨询师。
因此,评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咨询初始,在咨询的各个阶段里都需要以评估的方式和视角重新判断咨访关系的现状。
应对糟糕体验的方式
在第一节咨询里,咨询师通常会主动问来访者前来咨询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另外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会选择现在来咨询”,有时还会进一步追问最近是否发生了什么事。咨询关系是很特殊的,兼顾理智和情感的部分,也兼顾现实和幻想。即使对咨询没有太多了解的人也模模糊糊知道去见心理咨询师是需要讲一些“心里话”的。现实情况是,对很多人来说下定决心给自己找个咨询师,并不是件很日常的事,需要思考、犹豫、下决心、挑选、预约、付款等,在来访者见到咨询师之前,来访者其实做了很多工作了。
因此,这个问题是在问,是怎样的一种处境,在此刻推动着来访者打消所有顾虑,前来咨询。这个问题有很多假设,很多可能性,但本质上是在看来访者是如何开始这段关系的,这种方式可能里包含着来访者的模式、核心冲突、愿望及幻想。
关于幻想,在初始评估阶段也需要了解来访者对咨询的期待是什么,对咨询师的期待是什么,以及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和咨询师有哪些想象。这里面也包括对咨询设置的想象,经过评估咨询师会给出咨询频率的建议,通常是一周一次,有的来访者会需要一周两次。有时来访者会主动提出希望能一周两次咨询,这就需要了解来访者对一周两次咨询的想象是什么,是否在幻想层面期待着短时间里就能看到明显的改变。
在探索来访者的模式时,有一个层面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来访者是如何应对那些让自己很难承受的糟糕体验的。假如对来访者而言最难忍受的是分离,那不可避免的分离来临时来访者是如何应对的,小时候是怎样应对的,成年后在关系里又是怎样应对的。如果来访者的成长经历是极其惨痛的,整个家庭环境里都充斥着暴力、破坏、摧毁的部分,我们很自然地会想知道来访者是如何存活下来的,现在回头看这一切经历又是如何理解的。
应对的方式与防御机制有关,也与一个人如何聚拢自己有关。有的人在遭遇打击后会选择暴饮暴食,或者疯狂购物,又或者借助酒精、药物来使自己暂时逃离这些难受的感觉。还有的人会用健康的方式求助,比如去看医生,或者找心理咨询师,或者用学习的方式来搞清楚自己到底怎么了。这个部分的评估和探索,是在看来访者的心智功能,以及大致的人格发展水平。比如来访者是否能理解自己曾经经历了什么,这些经历是如何影响现在的;还是说来访者始终处在被迫害的感觉里,无法思考自己,只能感受到周围环境和人带来的迫害。这能告诉我们,来访者是否具备基础的心智功能,是否能反思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这个部分的评估是需要很多细节支撑的。如果来访者应对糟糕体验的方式就是逃避,或者忍耐,也需要详细问是怎样逃避的,是看书,还是打游戏,如果是打游戏,每天会打多久游戏,是否根据情绪的起伏而不同,最长时间会持续打多久游戏。假如来访者说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应对的,好像就是忍耐着,可以请来访者回忆情绪不好时每天是如何度过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
如果判断来访者的状态的确有些糟糕,咨询师也需要建议来访者去医院做身体或精神方面的诊断。
图为徐倩老师在给公司咨询师做内部督导
心内在强烈的摧毁欲
来访者进入咨询的契机是受打击和挫败的感觉。来访者早年的生活经历是非常糟糕的,无论是养育者还是家庭内部的环境,都充斥着与美好生活相反的内容。当现实变得过于惨痛,令人无法承受时,人会在幻想层面给自己创造一个躲避的空间,至少在这个幻想的空间里能让自己的意识和精神得到喘息。
而这很可能也是来访者应对这一切的主要方式:把自己投入到幻想中,来防御残酷的现实。
就像有的孩子经历了惨痛的童年,或者成长经历中遭遇很多重大创伤,但他们在与创造力有关的方面展现出惊人的才华,最终成长为艺术家或者音乐家。创造力的部分与幻想能力有关,有时现实让人无法承受,人会用幻想来安抚自己。
只有逃到幻想中去构建一个幻想的世界,来访者才能在极度糟糕的现实环境里生存下来。与幻想有关的创造力的部分,也会成为来访者的资源和有力量的部分,能在现实层面为来访者带来或者创造出一些好的体验支撑来访者度过艰难的时刻。比如某些优势能使来访者交到朋友,或者受人喜欢,又或者能赚到钱等等。
如果说逃入幻想成为来访者应对糟糕体验的主要防御方式,那么来访者进入咨询,是否也是一种逃避?精神分析探讨潜意识,探讨幻想,是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空间,来访者在现实中受挫,来寻求心理咨询,似乎也是从现实逃入了幻想中。
假设这是来访者进入咨询的方式,也许这也会是来访者离开咨询的方式。如果来访者在咨询中也遭受了很挫败、很沮丧的感受,或许也会再次逃跑,也许是另外一段咨询关系,也许是其他曾经使用过的策略。因此在这个部分,我们很可能推断出了潜意识层面来访者开始一段关系和结束关系的某种模式。
同时,或许对来访者而言,他的幻想就是他的现实,而这就需要咨询师保持警惕,要判断来访者区分幻想和现实的能力。这个部分也会影响来访者对咨询的吸收和使用。有着那样可怕又糟糕的成长经历,来访者的内在势必会积累很强烈的摧毁性的冲动,并且内在也会处在很原始的阶段。这两个部分会阻碍来访者将咨询师内摄成为一个好客体。也许当咨询师对来访者说的话激起了一些反应,带来了触动,反而会立刻遭到来访者的攻击,因为咨询师有好的部分,但来访者没有,来访者在潜意识层面会想要破坏这些好的部分,把咨询师也变成糟糕的人,这样就能抵消一些面对“好”咨询师而对比出来的“坏”自己的感受。
这些是非常原始的心智表现,包括对好客体的嫉羡,是婴儿阶段的残留。如果在一个成年人的内在世界里,这些非常原始的部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这对咨询而言是很难工作的。因为来访者内在没有形成好的客体,来访者也没法留住好的体验,甚至内在没能形成容器,那些原始的部分会不加阻拦地投射给咨询师。来访者一方面感到自己需要帮助,需要一个好的咨询师来理解自己,但另外一方面又会因为咨询师拥有自己不曾拥有的好,而忍不住要破坏、摧毁咨询师的好。比如在有所触动时很快贬低咨询师,或者表达对咨询的不满。
这种原始的破坏动力,很可能会随着咨询的深入而越发露骨,这对咨询关系会是严重的破坏。这也是咨询师需要评估,自己是否能与有着这样特质的来访者工作,是否能清楚地判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是否有应对的手段。
原始分裂
在谈到嫉羡时,徐倩老师谈到分不清好坏,是最初的原始分裂没有完成的表征之一。有篇文章曾阐述过:
“自我功能不错而死本能不是特别强的婴儿,能够完成原始的二元分裂(把好的和坏的分开,内部留下好的,有时反之)。而自我功能较弱且死本能过强的,一次分裂分不完全,为了清除内部的威胁,还要不断分裂,直至破裂……就像切苹果:烂掉的地方太多太深,于是切了又且,最后切了一地的碎片。”(引自公众号“林涛精神分析师”:克莱因的精神分析焦虑观。)
文章里谈到的切苹果的例子实在深刻,最后那一地的碎片很有可能无法再重新被整合,彻底发展为精神病态。无法完成原始的二元分裂,内在的焦虑、恐惧过多,会阻碍一个人内摄好客体以及建立好的客体关系。如果是内在没有好客体留存的来访者,一周一次的网络咨询可能很难真的能帮到他。
徐倩老师还谈到,每个人都会有原始残留,比如口欲期的残留,或者肛欲期的残留,并不是有原始部分的残留所以某些来访者很难被咨询工作松动,而是要看来访者有没有发展出俄期的反思功能。很多时候,反思功能充当了桥梁修建的工作,能够把内在散落的不同体验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经历——感受之间的联系。如果不具备反思的功能,那些事件、经历、感受都是无法被联系在一起的碎片,也就无法被整合。而这是咨询工作的基础,我们说的探索,就是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如果不具备反思的功能,咨询工作会很难开展。
咨询的评估工作,能在初期让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状况有判断,来访者是否适合精神分析工作,咨询师自身是否适合与眼前的来访者工作等等。假如在咨询已经展开的进程中,才评估出来来访者的情况不适合继续工作下去,比如来访者的心智功能不足以支撑咨询进行,或者来访者存在精神病性的部分,需要就医或医院的诊断,又或者来访者有较高的自伤、自杀风险等等,这种时候也并不是要和来访者立刻结束工作。
咨询师需要把自己观察到的部分和来访者探讨,如果需要建议就医,也要及时告知来访者,最终在讨论终止时,咨询师也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为来访者做好后续治疗的建议和规划,比如先去精神科做诊断,听取医生的建议,如果是在心理咨询可以干预的范围内,咨询师也可以帮来访者转介合适的咨询师(包括不同流派),或者其他的治疗方式,比如婚姻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
咨询师是需要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怀的部分,但依然要意识到心理咨询的局限性,以及咨询师自身的局限性。对于有些来访者而言,心理咨询并不一定就是唯一的干预措施,就如徐倩老师说:“拒绝来访者不是在拒绝帮助他,而是在为来访者思考最适合他们的方式。”
【2025李小龙高级班】招生啦
仅35个名额
一年系统学习
一半理论,一半督导
课程全程18天
两个月集训1次,每次3天
共集训6次,限35人
做为精神分析界的一座大山,未来一年,李小龙老师将带你走完一段全新的内心探索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