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家庭里,孩子和父母的角色颠倒过来,会发生什么?
也就是,在这个家里,父母成了小孩,而孩子,变成了大人。
咨询师告诉我,这就是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亲子职能反转。
在这种反转的亲子关系中,孩子被迫成为父母情绪的容器,自己的情绪却不被容纳、无法消化。
久而久之,孩子的身心就会被父母的情绪塞满,逐渐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失去了连接。
我的故事,就是如此。
被迫参与到父母的情感世界里,承接他们的愤怒与焦虑。
然后,把自己活成了他们婚姻的殉葬品。
幸好,在强烈的精神痛苦下,我也并未放弃自己,而是寻求各种方法把自己拉出深渊。
如果你也受过伤,也曾被迫成为“小大人”去过度承担不属于自己的压力和责任。
希望我的故事,能给到你一些力量和帮助。
家,
不再是我的避风港
高一,本应是对未来满怀憧憬的阶段,却成了我人生中黑暗岁月的开端。
在那时,家这个本应是避风港的地方,变成了令我恐惧、想逃避的囚笼。
那是一个很普通的傍晚,我放学刚到家就听到了父母激烈的争吵。
母亲声嘶力竭的哭诉与父亲不耐烦的辩解交织在一起,刺痛着我的耳膜。
原来,父亲出轨了,还欠了20多万的债。
我的世界,从那时开始崩塌。
只要父亲一回家,母亲就会像疯了一样对他破口大骂。
父亲则要么沉默不语,要么与母亲激烈争吵。
每一次的争吵都剑拔弩张,那些不堪入耳的话将我的心撕扯得粉碎。
我开始害怕回家,害怕面对那满是硝烟的场景,听到那些伤人的话。
原本温馨的家,变得陌生又可怕。
我再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上课时,那些争吵的场景总会自动在黑板上浮现,老师讲的话我一句都听不进去。
我的成绩也开始直线下滑,从原本的前几名直接跌到中下游。
我开始害怕上学,同学们欢声笑语变得无比刺耳。
他们似乎都在嘲笑我,嘲笑我那破碎的家。
我开始变得孤僻,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角落,拒绝和其他同学交流。
为了摆脱这种痛苦,我尝试了不少方法:
试过和关系不错的几个朋友倾诉,可她们要么敷衍地安慰几句,要么在背后偷偷议论,让我更加伤心绝望。
也曾想过跟母亲倾诉,可每次我刚要开口,母亲就会把所有的委屈和愤怒都发泄在我身上,说我不理解她的痛苦,说我和我爸一样没良心……
我以为自己再也无法挣脱这个囚笼了,直到班主任注意到我的变化。
那天放学后,她把我叫到办公室,轻声问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
看到老师关切的眼神,我再也忍不住满心的委屈,一股脑把家里的事都说了出来。
老师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我,等我终于说完,她轻轻地拍拍我的肩膀,说:
“孩子,你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痛苦。我知道有一个方法也许能帮到你,那就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能帮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跟你一起找到应对的方法。”
那一晚,我辗转反侧了很久:
我并不相信心理咨询真的能解决我的问题,可想到班主任真诚的眼神,我还是决定试一试。
万一,它真的是那根能让我摆脱痛苦的救命稻草呢?
父母的人生
不该由我负责
第一次咨询时,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咨询室。
那是一个布置得很温馨的房间,淡蓝色的墙壁让人感觉很放松,柔软的沙发上摆放着几个可爱的抱枕。
咨询师是一位面带微笑、眼神温柔的女士。
她的声音很轻柔,让我原本紧张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
“来到这里的你很勇敢。别担心,这里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你可以放心地说出你的任何想法。”
我低着头,挣扎了很久才终于开口:
“我觉得我的生活全毁了。父母天天吵架,我很怕回家,学习也一塌糊涂……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咨询师静静地听着,不时点点头,等我终于倾吐完,她问道:
“能和我具体说说,父母吵架时,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吗?”
我: “我很害怕,很无助……觉得自己就像个没人要的孩子,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他们别吵了。我还觉得很丢人,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家里的事。”
说着说着,我忍不住哭了出来。
咨询师递给我一张纸巾,说:
“承受了这么多的你真的很不容易。其实,你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家庭的问题不是你的责任。你感到害怕和无助是很正常的。”
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被真正理解的感觉。
这么久以来,没有人真正理解过我的感受,要么在指责我,要么是敷衍我。
而咨询师的话就像一束光,突然照亮了我黑暗的世界。
我开始信任眼前这个温暖的女士。
后续的咨询里,我敞开心扉跟她聊了很多。
我们聊到学校里的情况:
当我说觉得自己很孤僻,和谁都合不来,很羡慕那些和谁能玩在一起的人时。
咨询师会温柔地引导我去思考:觉得和同学合不来是因为我拒绝去交流,还是别的原因。
当我哭诉同学家庭幸福,自己与TA们不同会被看不起时。
咨询师告诉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许你看到的只是他们表面的快乐,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
她会通过提供新视角与认知重构,去引导我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情。
比如,我一直觉得自己和同学们之间有堵无形的墙,却从未想过主动去拉近和他们的距离。
我们还聊到父母关系的问题。
咨询师会温柔地告诉我: “父母的争吵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爱你,他们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面对生活的难题。”
也会带着我去更客观地看待和应对父母之间的争吵。
比如,通过用玩偶来模拟父母之间的对话、我和母亲的对话:
当我操纵着代表父亲的玩偶说出 “我对不起你” 时,我的手突然不受控制地颤抖。
我才意识到,我替父母背负了太多不属于我的罪疚感。
而当我对着总说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 的母亲玩偶颤抖着说出 “你们的人生不该由我负责” 时,积压了许久的窒息感终于裂开了缝隙。
我总认为自己要为拯救父母的婚姻负起责任,让妈妈快乐,让家里的气氛变好。
然后,在一次次失败后陷入可怕的无助和自责。
现在回头再看,成年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后来,通过咨询室里学习到的认知重构训练、记录情绪晴雨表、记录吵架词做词频统计等方法,我逐渐学会了在父母争吵时“逃生”:
我不再躲进房间里蜷缩、自责,而是或戴上降噪耳机背古诗,或去便利店买点零食,过好我自己的一天。
当我学会先爱自己
划清了自己的心理边界后,我不止和父母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和同学的关系,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比如,我能够勇敢地说“不”了:
某天,同桌偷藏了同班同学的明星卡片。
被我发现后,她求我帮她隐瞒,还威胁说如果我说出去,就再也不和我做朋友了。
换做以前,我一定会因为害怕失去这个朋友而答应她。
但那时,我想起了咨询室里的种种。
选择鼓起勇气对她说: “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把卡片还回去,跟××道歉。不然我只能告诉老师了。”
没想到我会拒绝,同桌一开始还很生气。
但最后,她还是在我的劝说下把还了卡片,并向同学道了歉。
这件事之后,同桌不但对我没有疏远,反而更加尊重我了。
而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勇敢说“不”带来的力量。
再比如,我敢站出来表现自己了:
高三那年,班里重新竞选班长。
放在以前,我根本不敢去报名。
但经过在咨询室里得到的滋养与成长,我决定挑战自我。
竞选那天,大家的目光都汇聚在我身上,说不紧张都是假的。
但想起咨询师的鼓励,想到自己的成长,我开始勇敢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能给班级带来的积极改变。
最终,我成功竞选上了班长。
那一刻,我的心里满是喜悦和自豪。
我知道,我真的变了,曾经那个自卑、胆小的我已经渐渐远去。
这些改变持续地影响着我的生活,让我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向上。
如今,我已经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每每回想起那段黑暗的时光,我都无比感激自己选择了心理咨询。
如果没有它,我可能还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也不会有今天的改变。
心理咨询对我来说,既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又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那扇封闭已久的门。
最后,我想对也曾被迫成为“小大人”的你说:
要改变诚然很难,但仍值得你去做。
如果你也深陷痛苦,或有尚未处理好的创伤,也许说明是时候走进咨询室,去自我探索,获得新的视角,重新观察身边人和世界,锻造出真实而灵活的强大力量。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可以看看这位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咨询师——陈丽萍。
陈丽萍老师是国家二级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从业超16年,服务时长超5700+小时,擅长通过心理动力取向、催眠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来访者跨越抑郁焦虑、童年创伤、内心冲突等难题。
为鼓励更多人迈出第一步,陈老师在今日开通了3个半价咨询名额,即 原价600元/次 的正式咨询,现在只需300元。
↓给自己一个改变的机会↓
开启一段成长的旅程
如果,你也有被过分控制、情感忽视、语言暴力等未愈合的童年创伤,又想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作者:来访者丸子包
编辑:小西
图源:图虫创意、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