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考古调查为实证陕西百万年人类演化发展史增添新证据。2025年春节过后,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旧石器专项调查工作队就紧锣密鼓踏上征途,匆匆开启了新一年的普查工作。根据专项队的工作计划,本阶段主要围绕秦巴山区的安康地区进行旧石器遗址专项普查。
安康地处中国南北自然地理过渡地带以南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靠秦岭,南依大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生态环境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古人类栖息。汉江安康段沿江峡谷和盆地交替出现,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境内主要有石泉、汉阴、恒口和安康等小盆地,各盆地沉积了第四纪河流阶地砂砾层与顶部的黄土状堆积,是旧石器遗存的良好载体。
在本次普查之前,安康盆地一直缺乏系统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
本次普查团队由4名队员组成,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社江、陕西省第三测绘工程院高级工程师任江峰、渭南市博物馆馆员景玉薇、云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夏文婷,分别为60、70、80和90年代生人,大家群策群力,仅工作半个月时间便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发现,成绩斐然。
河沿遗址
沿途踏查
本次调查路线自东向西从下游向上游展开,分别在旬阳发现遗址点3处,汉滨区11处、石泉县2处。遗址主要分布在石泉、月河、安康三个盆地。安康盆地新发现旧石器7处,其中最令人惊喜的是崔家湾遗址的发现。该遗址位于汉滨区张滩镇崔家湾村附近,移民社区建设修建公路开槽挖掘了汉江右岸三级阶地及上覆的黄土堆积。建设中的公路将遗址分割为四个片区。仅一下午时间,四个队员分别在四个片区共采集石制品100余件。安康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过旧石器遗存如此丰富的地点。除了采集到大量常见的石片、石核、刮削器等,我们在遗址西北角的台地上意外发现1件加工非常精美的手镐,神奇的是这件镐竟毫无遮掩地摆在黄土地层斜剖面上,仿佛是特意等着四普队员的到来,为这次邂逅真是苦苦等了几十万年。王社江说这件手镐是目前安康地区发现手镐中加工最精致的1件。
在遗址的西南角有一处暴露的长约50米、高约15米的黄土剖面上,可以清晰地辨别出S1-S2古土壤条带,并且在不同地层中都发现了石制品,为该地点的石器定年提供了参照依据。根据先前团队对当地黄土状地层堆积物的研究结果,结合与秦岭以北典型黄土地层序列比对,我们推测这些石制品的年代大约在距今20—5万年左右。
崔家湾遗址石制品类型既有小型的石英石片刮削器,也存在重型的石英岩刮削器,另外打制精美的手镐,也令人叹为观止,反映出崔家湾遗址复杂多样的石器加工技术。该遗址是目前安康盆地发现石制品数量最多的遗址,为进一步揭示区域石器工业面貌与未来开展区域性的旧石器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单家湾遗址
发现石器
本次普查在汉江北部支流月河流域新发现遗址点7处,代表性的遗址有单家湾遗址,该遗址发现石制品近100件。石制品类型组合丰富,除了石核、石片以及各类修理工具外,还可见重型刮削器和手镐。其中新发现的手镐尖刃锐利,可能有特殊的使用用途。从遗址内随处可见的碎屑与断块分析,推测该遗址为一处原地埋藏的石器打制场所。
崔家湾遗址
单家湾手镐
石泉盆地新发现遗址点2处,虽然遗址点不多,但收获同样令人惊喜。除常见石器类型外,石核中可见两面向心剥片的饼状石核。工具则以重型者为主,有重型刮削器、砍砸器、手镐、手斧等,其中手镐既有以长条状砾石为毛坯,单面修理一侧形成陡状刃缘,远端为圆钝尖刃的手镐,也有以大石片为毛坯两面修理,形成锋利刃缘的手镐,展现出多样化的石器加工技术。孙家湾遗址的发现表明石泉盆地的古人类活动区域多位于高阶地,为将来探索古人类的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本阶段调查,安康新发现旧石器遗址点16处,采集石制品1000余件,通过普查初步查清了安康地区旧石器遗址的分布规律,廓清了该地区遗址的地层埋藏年代序列,基本查明了该地区石器工业技术演化的面貌,并基本证实古人类在安康地区生活的年代最少不晚于距今80—70万年前,并一直延续到距今二三万年之间。
(图文来源于“文物陕西”,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