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卜 丁 图片:景玉薇
日前,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旧石器专项普查队传来好消息,目前已完成了200余处“三普”以后新发现旧石器遗址的普查及资料录入工作。
第一阶段任务已完成80%
“四普”以来,陕西全省多市按照“市级组队,逐县普查” “文物定性,测绘定量”的模式有条不紊地开展文物普查。其中一支由省内外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旧石器专项普查队宛如一支精锐的先锋部队,肩负着探源工程的重任。
旧石器专项普查队调查顺序
陕西“四普”设立旧石器专项普查队,基于旧石器考古学科的高度专业性和陕西丰富的旧石器资源。这支队伍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社江担任队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改课任副队长,除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借调的机动队员外,固定队员包括张鑫荣、杨俊辉、闫夏君、贺存定、景玉薇、徐海兵等,他们分别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渭南市博物馆、榆林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
这支队伍的任务主要指导陕西各市普查队完成“三普”登记旧石器遗址的复查,并对“三普”后新发现的200余处旧石器遗址进行数据和资料采录,还在黄河干流及支流、长江支流汉江等重要流域展开拉网式调查,力求发现更多新的旧石器遗址,摸清陕西旧石器遗址的家底。
专项普查队指导宝鸡旧石器调查工作
此外,该队还承担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陕西旧石器时代遗址,建立完整的遗址目录,梳理分析陕西旧石器遗址的时空分布特点和规律,为未来的保护、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的任务。
在过去的大半年以来时间,该队深入陕北、陕南,穿梭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之间,行走在秦巴山地的密林深处,目前已经进行到第一阶段的冲刺阶段,完成率80% ,截至发稿日已完成了200余处“三普”以后新发现旧石器遗址的普查及资料录入工作。
这期间,该队在陕北黄河沿岸晋陕大峡谷陕西一侧的黄河干流和支流区域发现了40余处旧石器遗址;在渭河左岸支流北洛河、石川河流域发现了70余处旧石器遗址;在秦岭北麓渭河右岸支流等流域发现了50余处旧石器遗址;在汉水流域秦巴山地新发现遗址点60余处。初步判定这些遗址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多位于黄土和石器原料丰富、地势高险的区域。
新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
除了做好复查、认定全省各市的旧石器遗址外,该队还有一个重任便是寻找新发现。踏遍青山处,不负普查人,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发现不断涌现。
在榆林市佳县倍甘村,一座面积接近14000平方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被发现,普查队员在这里采集到80余件石制品,岩性以石英岩和燧石为主,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与片屑等,主体为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产品,同时存在一定的细石器技术产品。特别是与细石叶剥取有关的细石核的发现,为探寻榆林乃至陕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佳县倍甘旧石器遗址 张永岗 摄
安康地区的旧石器调查同样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旬阳、汉滨区、石泉县等地,普查队新发现了16处旧石器遗址点,采集石制品1000余件。其中崔家湾遗址尤为引人注目,该遗址位于汉滨区张滩镇崔家湾村附近,被公路分割为四个片区,共采集石制品100余件,包括常见的石片、石核、刮削器等,以及1件加工非常精美的手镐。这件手镐的出现,无疑是这次发现的最大亮点,它不仅制作精美,而且为研究古人类的工具使用和生活场景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证据。此外,遗址西南角的黄土剖面上可辨别出S1-S2古土壤条带,不同地层中都发现了石制品,推测这些石制品的年代大约在距今20—5万年左右,这一发现为构建安康地区旧石器时代的年代序列和文化谱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崔家湾遗址
在汉江北部支流月河流域的单家湾遗址同样收获颇丰。这里发现石制品近100件,类型组合丰富,除了石核、石片以及各类修理工具外,还可见重型刮削器和手镐。从遗址内随处可见的碎屑与断块分析,推测该遗址为一处原地埋藏的石器打制场所。这些石制品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石器加工技术提供了重要线索。
单家湾遗址
石川河流域普查成果丰
此外,该队还对渭北石川河流域铜川市耀州区和渭南市富平县进行系统调查,尤其在富平地区的调查成果显著。目前石川河流域已发现19处旧石器时代新的遗址点,主要分布在石川河两岸的二三级阶地上,其右岸的周家坡、庙沟等8处遗址的石制品主要埋藏于第三级阶地的第六条古土壤层至第一条黄土层中,年代距今约60多万年至3万年之间。左岸的4处遗址位于第二级阶地,以朱黄堡遗址最具代表性。
石川河流域调查
其中,左岸的朱黄堡遗址遗存非常丰富,但因村民早年开山取石破坏严重,2022-2024年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渭南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累计900余平方米,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万余件,其遗物分布之密,出土数量之大也是非常少见的。此外,还发现了古人用火遗迹3处,这一发现为还原古人类的生活“图景”提供了宝贵材料。
朱黄堡遗址
结合调查和发掘材料,石川河流域的旧石器遗存呈现出清晰的技术演变脉络,距今60万年至30万年间的石制品以石英岩和石英为主,剥片多采用硬锤锤击法,工具主要为中小型的刮削器和凹缺器,修理较为简单;距今30万年至7万年左右,石制品原料构成稳定,剥片技术进步显著,出现了盘状石核、单台面定向剥片的漏斗状石核等,工具类型更加多样,修理精细;距今7万至3万年前后的石制品则表现出逐步小型化、精细化的特点,体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文化特征。
朱黄堡遗址出土石器
据普查队介绍,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不仅填补了石川河流域和渭北中部广大区域旧石器时代遗存分布的空白,将该地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7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大幅向前追溯至距今至少60多万年前,还出土了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小石片石器工业系统的石器,丰富了渭北乃至黄河中游地区古人类石器技术演进、人类行为适应方式进步等科学问题的研究资料。
作为文物和考古大省,陕西通过旧石器专项调查,展现了在落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历史使命和担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任务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