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周流讲的天地之道,土枢四象,是为五行,易经、八卦也是讲天地之道,同一个东西。六十四卦每卦都是六爻,用卦象代表阴阳的升降,它为什么选择六来表示呢?这就牵扯到了地气的问题,我们用天干地支纪年,十天干,阴阳相合是五对,以天气的变化为主,干就是主干。地支,地是地气,支就是分支。天干为主,地支为辅,配合来表示这个天地之间的变化。干支纪年,六十甲子,是从五运六气演变过来的。
十天干也就是五行的意思,十二地支,是六对,六这个数,是从地气这个角度。地气从属于天气,天地之间,大道的规律是五,小一点的规律是六,以五为主,以六为辅。我个人认为,六是月亮带来的一个规律。一年十二个月,每两个月算一个节气段子,从五运六气的角度讲,两个月为一气,一年六气。月亮,也可以看成地气的一部分,好比地球的一个分部,或者说是子气,总体属于地气,因为月亮的存在,使地气有一个周期为六的规律。
这两个规律相对来讲,太阳的规律更重要,月亮的规律也不能忽略。所以古人在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基础上,加入了六气,与五相配。用天干地支来记年,就把这两个规律合二为一,更准确地反映天地之气在地球上的变化。规律的主体是地球,离开了地球什么都谈不上,所以核心都是中土,围绕土气说事儿。
六如何变成五呢,五行各一,只有火是两个,一个是君火一个相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其它的是四行,所以本质上讲还是五行,只不过把火分得更细一些。五运六气,并不是割裂的,不是说五运六气完全分开,是两个东西。
六气,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入地说明了五行在人体上存在的一些客观、细致的表现方式。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人有十二经络,有三阴三阳,伤寒有六经。我们用土枢四象,用五行的办法,来研究、学习,仍然是有效的,道理在哪呢?就在于六气从属于五行,六是五在地球上的一种特殊规律。
《四圣心源》是从更高的层次来讲,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以这个为主。我们可以看到后面讲杂病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从六气的角度来讲,还是从五行的角度来讲,就是说从更根本的规律上来讲。我们看病、诊病,还是按土枢四象,一气周流,按五的规律来。六呢,你知道它存在,不去深究也无关紧要。相反,如果你只学了六,不知道五,往往就会失去方向。我讲的都是个人见解,不见得就对,供大家参考。
六气虽然分为六气,本质上依然是五行,是一个问题。《四圣心源》讲结构的时候,是以五行为主,并没有把六气作为全书的理论核心来讲,遵从大道。六气对应六经,对应人身十二经络的周流。五运六气,五运,是木火土金水;六气,是风火暑湿燥寒,五运六气跟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对应的。
六气有不同的名称,代表了三阴三阳六气,代表了阴阳之气的变化。图上面是手,下面是足,中间的圈是内脏。一圈一圈的线,代表十二经络,主要循行在人体的四肢。这是内经上十二正经经气流行贯入的次序。六气从化,因为人体有十二经,只对应六气,所以一个从一个化,有个主次。今天结合这个图,讲一讲我的理解。
从阴阳相对的角度看这个图,左边,肾、肝、脾,经络循行箭头都朝上,现在先不要理解为十二经脉,理解成五脏六腑的本身气的特性,左边五脏箭头向上,代表阴气主升,右边六腑箭头都朝下,代表阳气下降,一个主升一个主降,形成循环。我们看手太阴肺足太阴脾,都是太阴气都主升。太阴湿土讲的是脾,为什么用脾来概括太阴之气?我是这样理解的,脾的经气通于下肢,肺的经气通于上肢,上肢为阳,下肢为阴,从阴阳的角度来讲,脾这股太阴之气的阴柔之性比肺更偏于阴一些。
从阴的角度理解,谁的力量大谁主宰,脾的力量大,就脾来管。肺虽然也是这个部门,但他不如脾有实力,偏上了,没有那么多阴气,所以,脾来管事儿。因此用湿土来概括太阴的特点。同样道理,从阴的角度来讲,用厥阴肝的特性来概括描述厥阴的特点。从阳的角度手阳明大肠的特性描述阳明的特点,手少阳三焦的特性来描述少阳的特点。
但是有两个例外,图上最左边的足少阴肾和手少阴心,最右边的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跟里边的规律相反。我个人理解是:人体一气周流,左升右降,水火立极,到了水火就走到头了,到了火是最高了,到了水是最低了,再不能走了,再走就阴阳离绝了,该回头了。怎么办呢,赶紧拐弯,所以,最边上这个水火,最边上的心肾小肠膀胱,这两脏两腑代表的是水火之气,水火之气就是物极必反,就是它要回头啊,所以代表本气特性的脏腑和其他的正好相反,大家把这一点看明白了,再看六气解,就容易得多。
怎么从这个图里边推导出土枢四象,五行这个模式来。我们知道,太阴之气脾说了算,厥阴之气肝说了算;阳明之气是大肠说了算;少阳相火说了算;所以我在这四条经脉上画了一个圈。这四个里边,一升一降,脾属土,肝属木,大肠属金,三焦属火,从五行来讲,木火金土都有了,还差一个水,我们看最右边的太阳寒水,水在这儿。
我们刚才讲水火立极,代表性的脏腑跟其他的规律是相反的,小肠太阳丙火之气,要敛藏到膀胱壬水之内,才能演变成肾水,才能藏精,阳气才能藏起来。太阳之气,阳气最盛,为什么用寒水来代表?就是讲阳气最盛的时候一定要藏起来,不要张扬,阳气越盛越要藏好,要不然全散了,所以用寒水来代表这个特性。最左边君火,手少阴心火,我们知道火分君相,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王很少见人,都藏在深宫里。
所以,看图上的线,肾气到手厥阴心包里去,不是直接上心里去,为什么呢,因为肾内藏元阳之火,藏而不露,一旦发动外出,就是相火,相火跟宰相一样,大臣是可以出去的,君火正常情况下含蓄地藏于内,足少阴肾是癸水,有火的特性,强调里面有一股阳热之气,水中的真火。
所以,两边的火,都可以用水来解释,两边一个是火,一个是水,水火立极,他的根源在哪里呢,在肾水,下焦实际上是水火合一,水中蕴有微阳,或说真阳藏于水中。这样我们就把少阴君火和太阳寒水,合并为一行,都是水。这样,我们就把六气,六藏六腑十二经,选出五个代表来,就是我们讲的五行,木火土金水。
其中土气,我们看图,脾胃在中间,中土斡旋,接纳水谷,化生气血,是一气的来源。内经讲营卫气血,说水谷精微洒布五脏六腑,那么在全身经络循行的时候,谁来鼓动一气往外走呢?是肝,肝就象一个水泵,一股推力,推动全身五脏六腑这股气,在流动。同样道理,大肠庚金主肃降,五脏六腑的气没有大肠这股金气的敛降,就回不来。
相火一定要升已而降,水气一定是把火藏的非常严密,然后藏已而升,就是两头的水火,实际上是一体的。这样,十二经脉循行的大的周流,跟三阴三阳的六气相对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六气各有自己的代表,各有各的功能。
它们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上面这个图,就是土气斡旋中焦,乙木之气负责鼓动生发,庚金之气敛降,木升为火,金降为水,降已而升。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六气也好,十二经也好,本质仍然是五行的规律,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规律。可以说,六经六气十二经络是外在的表象,内在的规律仍然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五行规律。
临床上,我们直接用一气周流的模式,来分析判断人体所有的疾病,比如摸脉,寸口是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个部位,相当于诊经络之气,通过外在经络之气感知脏腑之气的盛衰。比如,摸脉时觉得很弱,就知道是肝出了问题,所有的经脉,只有生发之气才能让它有旺盛往上生发的力量,调达肝气就可以了。
假如脉气很洪大,寸脉大,上面的脉气很大,到下面脉气很小,寸大尺小,火气下不去,我就知道相火不降,要用降相火的药,运转中焦,降胃从而降火。所以一气周流的模式图,不是凭空得来的,和人体十二经脉的循行,是完全对应的,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状态。如果摸脉达到了一定水平,你搭上脉,五脏六腑之气直接就在你面前展现出来了,很清晰的就跟看一样。
一气周流,左升右降,火气开达,肾气藏煦,中土斡旋。不单纯指五脏本身,而是讲的五脏的职能在全身整体的表现。肝主生发,并不仅仅负责自身的生发,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络都有气,要生发的时候,全是肝说了算。肺本身主降,但是肺气也有由脏腑到经络的出的过程,有生发,这个生发的过程是由肝来负责的。任何一个脏腑,任何一个地方的气,生发功能都是由肝来负责。同样的道理,肺主治节,主管人身所有气的敛降、收敛,往回走。
十二经脉的气血是贯穿如一的,寸口脉,肺经的脉气自然蕴含着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信息。脉搏动一下就是一个升降,也是一个层面的一气周流。肝主管一身之气的升达,感觉脉来的一瞬间,通畅不通畅,柔和不柔和,焦躁不焦躁,反应的都是肝气的状态。脉搏落下去的一瞬间,是不是通畅、柔和地落下去,反应了肺气的功能。
从脉象上,感觉到木气郁滞,不畅通了。但木气不升,病位不一定在肝脏上。全身各个地方都可以产生木郁,怎么去定位?具体位置要从六部脉,寸关尺上去找。比如右寸脉单独弦而大,这就是木气郁滞的地方在肺脏,在肺经。
土生湿,湿气盛的时候,脉一般濡软无力。这时候,病位有可能在肝经上,有些小孩子,阴囊潮湿,这是中土湿气,在肝经的一个表现。也有表现在皮肤上,长湿疹,缠绵不愈,肺主皮毛,主肌肤,这就是中土湿气,病位在肺的表现。所以中土为病,不见得一定在脾胃上,我们讲土虚不能斡旋,不一定就是脾胃病。这点一定要搞清楚。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讲的是五脏的功能在全身整体的表现,并不单纯指五脏本身。
人体毕竟有具体的五脏六腑,具体的十二经络,怎么进一步去理解?我们看图的左上角,心经、心包经、肺经,手三阴经的经气,由内脏沿上肢内侧向外循行,同时,右上角的手三阳经,在手臂的外侧向大肠、三焦、小肠,三个腑回流,这是同时进行的。左边三条经络的气血,由内出外,是一个升达的过程,右边三条阳经的经脉,气血由外入内,是一个敛降的过程,一升一降同时进行。
人体十二经脉,阴经和阳经运行的方向相反,但是步调一致,同时在动,你在升我就在降。从这个层面讲,升降是一体的。没有左边经气的上升,右边也就没有经气来敛降。所以,四圣心源这种模式,左升右降,升和降本质上是一体的,升就是降,降就是升。甚至我们不把他看成升降,看成是连成一块儿的一根管子,不过是水在里边流而已,哪有什么升降,所谓的升降,都是相对的。
第二,子午流注怎么理解呢?十二经脉的气血,在经脉里面循行的时候,随着时间、时辰的变化,也有一个强弱变化的规律,就像大海里的潮水一样,是有起伏的。海潮不停地往前推动。在浪花的前后,海水相对就平静一些,经脉循行也是这样。打个比方,肺经当令的时候,气血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个肺经这个经脉上,气血比较盛。如果肺经肺脏有什么疾病的话,肺经当令之时,会表现的比较明显和严重,相反你用药治疗的话,在这个时辰治疗肺经的疾病就会得到天时的相助,这时肺气最旺盛,用药最容易治愈。
所以一气周流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就是所有脏腑的升降出入,都受到人体自身五脏功能的调控,符合四圣心源所讲的中土斡旋、一气周流的模式。同时,在这个状态的基础上还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就是十二经脉的主时,在不同的时辰会有一些细微的盛衰变化,这是由五脏六腑本身的功能,与天地的感应相关的。如果我们在用药时,考虑到这些因素的话,选择最佳的用药时间,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针灸的时候可能更重要一些。
我们学习四圣心源,要跟具体的脏腑,跟天地之气的升降完全地合在一起。我们要体验到它这一气升降、出入,体会到那种真实的状态,不能只是画个圈就完了!一气周流有很多的层面,所有不同层面的表现在源头上都是相通的,都是体内五脏不同功能在不同层面的体现。这个源头在哪里?在人体就是五脏,在天地之间就五行,他们之间都有神气相通,这个神气就是天地之间亘古不变的、本然的变化规律,是一种本性。
黄元御老先生讲的理论体系,是很实在的,很鲜活的一种境界。我们学了以后,要去感受这种气的变化,摸脉也好,察象也好,都要去感受气,感受气的动态的变化,你就会知道它来来回回,升降出入,无非就是周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