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月是春季的仲月,是木气最强旺的月份,木为少阳,少阳生发,则地气升腾,天气下降,两气交感,打雷而降雨,万物生长。于是卯为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发生之象。万物的生长,都是在阳气的催动下,逐渐发生的过程。



阳气的根源在太阳,于是万物生长靠太阳。冬至一阳生,万物开始萌动,此时初生的一阳之气,还处于隐藏状态,万物生长的力量也处于隐藏状态,植物在不断积蓄力量。立春节气,少阳之气完全显现,万物生长的力量也开始展现,杨树开花,柳枝发芽。

每年的立春总在五九尾和六九头,所以五九六九,沿河看杨柳。当然杨柳发芽,并不是一瞬间出现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积累过程,随着阳气的显现,逐渐展现的结果。阳气的增长,由南往北,从下往上,不断发散和上升。



当阳气冲出地面之后,与天气相接,打雷而降雨,带动万物冒地而出。因此雷声就是阳气冲破阴气的压制,所表现出来的声音。震为雷,所以万物出乎震。书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对于大自然的气场来说,万物先醒而后养,雷惊万物,雨润万物,所以先惊蛰后雨水,先醒而后养。比如《永乐大典》中就说:传启蛰而郊,当在立春之后。启蛰而龙腾,龙腾而有雨,先启而后雨。

于是惊蛰之后的雷声,就是阳气冲破了阴气的压制,为春雷击阴之意。如果阳气无法冲破阴气的压制,就会在地下不断聚集,就是吹气球一样,最终破裂而导致地动,被称为阴阳交错。当然引发阳气破裂的力量有很多,比如天气之力,以及月亮的强引力等。



所以在古人看来,地动其实就是隐藏中的力量被束缚,增强到一定程度而引发的。书云: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

也就是阳气被阴气压制在地下,其力量不断堆积而增强,最终阳气爆炸的那一瞬间,大地就动了。明日是卯月的申日,卯中藏着纯粹的乙木,申中藏着的主要力量为庚金,乙庚相合,于是卯月的申日,就为暗合之日。



春分之后,卯木生火,是木气往火气转移的过程,也就是温度升高的过程。此时卯申暗合,也就是乙木随金而化,乙妹嫁庚哥,月建的气场往金气转移,往凉气转移,温度不升反降,从而导致阳气聚集而不生发,阳伏不出,就是地动的前兆。

当木气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冲破寒气而震动。今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也就是四天之后,卯月的亥日,为三合之日。木气从卯到亥,也就是从帝旺之位退后到长生之地,再次展现的过程。木气展现,则温度逐渐升高。



所以今年三月初三之后,温度又会逐渐升高,木气再次往火气转移。此时木气再次冲破寒气的压制,又一次表现出来,也就意味着三月初三之后,就容易出现地动,为阳气冲破压制的表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