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陈雁黎:一文理清“潮热”的主要原因



导读:“潮热”在《伤寒论》中出现12次,潮热是指发热如潮水一般,日晡定时而来,一日一发。综观《伤寒论》对潮热的认识,大体可分为两种原因,除此之外,后世医家亦其他不同理解,本期为大家分享潮热的常见原因。

阳明腑实潮热

1、……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240)

2、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201)

3、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209)

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214)

5、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按:潮热,是指发热如潮水一般,日晡定时而来,一日一发,病位在里,属阳明,后世又称“午后潮热”。若一日数次发热,则并非潮热。治疗里热证,若表热而里不热,汗多,微发热恶寒,为外未解也,其热不潮,只宜清解;若有潮热,汗出不恶寒,腹满不通,大便已硬者,为里实可下之证,非承气辈莫属。

少阳里实潮热

1、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作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4)

2、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按:潮热兼有胸胁苦满而呕吐,可知病位在少阳半表半里。若见潮热轻,大便溏或微利,宜服小柴胡以解外。外者,半表半里偏于外;若见潮热重,大便不畅或便结,即可用小柴胡汤加芒硝汤,治其燥实。实者,半表半里偏于里。

编者按:后世各家对“午后潮热”还有不同理解和解释,除上述《伤寒论》的两种认识外,认识较为广泛的还有: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三仁汤主之。”晨起肢冷低热,自正午时起身热逐渐加甚,直至深夜之后始退。此乃阳明之热与太阴之湿蕴蒸不化,营卫失于宣通所致。因湿为阴邪,午后阴气渐盛,阴邪得阴气之助,故于午后发热。湿温引起的午后潮热治疗上应以渗利湿热、调畅气机为主,三仁汤主之。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还指出:“午后身热,状若阴虚”,清代新安名医汪必昌《医阶辨证》中亦谓:“阴虚潮热,午后潮,夜半止。”说明阴虚也是导致午后潮热的原因之一,阴虚潮热特点为午后或入夜低热,晨起热退,有热自骨内向外蒸腾的感觉。阴虚热于午后,属阴气当旺不旺,阳气不能潜藏于内而外越。治疗上以知柏地黄丸、清骨散等方剂为代表。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认为瘀血导致的发热,特点为“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以及“后半日发热,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血瘀潮热特点为下午或晚间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个部位发热,瘀血病有血分,属阴,故发热多在下午或晚间,治以血府逐瘀汤。

提示:文中处方,仅供临床中医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