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江西的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他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近日,知名历史学者张求会携新书《陈寅恪四书》来到南昌青苑书店,举行了一场“他乡和故乡”的读书分享会。在接受本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张求会坦言,虽然陈寅恪的一生大多都在他乡,但他与故乡始终“血脉相连”。陈寅恪去世30余年后,他的骨灰被安葬于庐山,这不仅是一个游子的落叶归根,更让江西增添了一座21世纪的文化丰碑。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在“他乡和故乡”读书分享会上的张求会。
张求会的新书《陈寅恪四书》。
血脉相连 “义宁之学”铸就江西文化丰碑
张求会称,从时间维度来看,陈寅恪与江西的交集确实有限。“他真正在江西生活的时间只有一年多。”那是1898年冬天,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被革职,永不叙用。“他们一家从湖南长沙乘船,经鄱阳湖来到了南昌。”
有资料显示,祖父陈宝箴1900年在南昌西山崝庐去世之前,陈氏一家已经搬到了南京。由此推算,住在南昌时,陈寅恪只有八九岁。此外,1932年父亲陈三立八十大寿时,陈寅恪也回到了庐山的家中,短暂地待了十来天。张求会表示,“他真正在江西生活,只有这两段时间”。
然而,物理时空的短暂停留,丝毫不减精神层面的深刻烙印。1945年,陈寅恪在《忆故居》诗序中深情写道:“寒家有先人之敝庐二”,所指正是南昌西山的崝庐和庐山松门别墅。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术圈中,陈寅恪被尊称为“义宁先生”,其学说被誉为“义宁之学”。“从陈宝箴到陈三立,再到陈寅恪兄弟,陈家三代始终强调自己是江西义宁人,这种籍贯认同从未改变。”张求会强调。
2003年,陈寅恪和夫人唐筼女士的骨灰被安葬在庐山植物园,张求会表示,“我认为这是陈寅恪对家乡最大的贡献,它成为江西21世纪一座新的文化丰碑”。
陈氏家族 从政治世家成功转型为文化世家
义宁陈氏的非凡之处,不仅在于四代涌现出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5位杰出人物,更在于这个家族在时代巨变中展现的文化韧性。张求会指出,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显第世家颇多,“在中国近代史上,陈氏家族堪称从政治世家成功转型为文化世家的典范”。
张求会评价,“陈家在遭遇了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从传统的政治世家逐渐走向文化世家。耕读传家的深厚根基,让这个家族后续能够融入新的时代潮流,甚至引领潮流,这样的成功转型是了不起的”。
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四书》,今年初上市之后,在豆瓣上获得9.9的高分。祖籍安徽的张求会自言也是“半个江西人”,透露自己从1974年至1993年,在江西生活的19年完成了自己的求学过程。
30多年探索 陈寅恪研究才刚刚开始
张求会研究陈氏家庭,缘起1993年江西召开了首届“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学术研讨会”,正在读研的张求会在导师指引下开始关注陈三立。“当时许多的工具书连著名诗人陈三立生卒年的记载都不一致,我觉得这里面肯定有很多文章可做。”谁承想,这个发现,开启了他长达30余年从事陈寅恪家族的文献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学术征程。
对于豆瓣网友目前给《陈寅恪四书》打出的高分,张求会表示“意外”。他坦言,关于这套多维立体呈现陈寅恪生平、思想、学说的研究著作,他坚持用事实用材料说话的原则,“尽可能搜集、辨析所有能找到的史料,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见解”。
张求会表示,自从1995年陆键东所著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上市,迅速在大学校园里流传开来,成为风靡一时的热门读物。近30年来,中国知识界催生了一轮又一轮“陈寅恪热”,至今热度不减。“陈寅恪的观点在几十年后依然受到学者的高度认同,他的学说是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如《剑桥中国史》是一部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剑桥版的隋唐史依然引用的是陈寅恪主要观点”。
根据当年陈家的往来书信,可以判断陈寅恪儿时居住在南昌磨子巷与民德路(以前叫赐福新街)交界区域。张求会表示,虽然当下研究陈寅恪的著述很多,但很多基础性工作仍未完成,未来还有很多工作值得去探寻。比如,陈寅恪在南昌的一年多时间,有着怎样的生活情形,目前还不得而知。“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关注的话题,我们对于陈寅恪的研究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