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戴氏 姜桂世家

  位于九龙江畔的福建长泰古城,自南唐时期得名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这里,生活着一个以"姜桂"作为文化符号的家族,戴氏家族。


  戴氏家族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家族走出了14名进士,50多名举人,有"戴氏簪笏之盛,为武安(长泰别称)第一"的美誉。


  公平处世炽而昌

  戴氏宗祠中,一方"忠谏匾",正对祠堂仪门,尤为引人注目。它是戴氏先祖戴时宗为官一生的褒奖,也见证着家族的精神传承。


  明嘉靖年间,戴时宗出任吏部考功司郎中。这个职位官阶不高,但权力不小,掌管着地方官员及四品以下京官的考评与奖惩。这就意味着,不少官员的仕途命运掌握在戴时宗手里。


  戴时宗刚上任时,常有人送礼攀附、请托说情,但他一概回绝。有一年,有两个县的官员同时面临考功,戴时宗的属下因为收了其中一人的好处,便有所偏袒。得知此事,戴时宗十分气愤,"不廉洁,何以公正?"


  戴时宗为官一生,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著称,嘉靖皇帝赞赏他的品行,御赐他一方"忠谏匾"。


  晚年时,戴时宗作《示儿书》告诫子孙以"守正"二字为根。后来,戴氏后人重修族谱时,又把"忠厚传家安且吉,公平处世炽而昌"写入家训。自此,公平处世成为戴氏族人的立世之本。


  让公平更有温度

  十五户陂,一座始建于南宋时期的水利工程,700多年来一直滋养着长泰这方土地。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口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增长,每逢春耕、夏种,村民争水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用水,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历史上,为了公平用水,当地百姓曾立下规矩,根据"田亩之多寡计日分灌"。大家决定沿用祖辈的传统,测量各家田亩数量,据此公平分配用水时间。


  祖辈的智慧解决了用水争端,但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大家发现,有些人家缺少年轻劳动力,老人取水过程缓慢,若严格按既定时间来算,老人们无法顺利完成农田灌溉。


  于是,大家决定,给老人们多让出一些取水时间。村民间的体谅让公平更有温度。如今,十五户陂的渠水依然汩汩流淌,滋润着广袤的农田。


  不偏不倚才能赢得尊重

  戴盛龙是长泰戴氏第47代后人,出于对戴家的信任,村民间发生矛盾时,常常会找他调解。


  2023年,村里两户戴姓人家,因为一棵龙眼树闹起了矛盾。老戴家的龙眼树落叶太多,堵了小戴家的瓦槽,导致房间漏雨。为此,小戴主张砍了这棵树,但老戴不乐意,三十年的老树,怎能说砍就砍。


  双方争执不下,纷纷来找戴盛龙。巧的是,小戴和戴盛龙是同学,而老戴是族中长辈,一个想借关系获得偏袒,一个想凭威望达到目的。


  但戴盛龙深知,理情不理亲,只有不偏不倚,才能妥善处理好纷争。他在双方之间说和,劝老戴适当对龙眼树进行修剪,只要能解决房屋漏水问题,那么小戴也不必执着于砍树。


  就这样,一场理不清断不明的邻里纠纷,在戴盛龙的调解下得到了圆满解决。靠着不偏不倚、公平以待的处世方式,戴盛龙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从历史上为官秉公执法,到如今做事不偏不倚,戴氏家族公平处世的家风已然融入长泰的千家万户,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今晚20:00,锁定CCTV4《记住乡愁》,走进福建长泰,探寻"姜桂世家"风范,感受公平处世的家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