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车市发生了不少悄无声息的“地震”,有的品牌风头正劲,有的则悄然退场。

而最令人震惊的一幕,恐怕就是雷克萨斯的“跌落神坛”。

因为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雷克萨斯在华销量仅为181,906辆,同比增长不过0.3%。

相比2021年22.7万辆的巅峰时期,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更让人意外的是,昔日加价都抢不到的“高冷选手”,如今竟然在终端市场打起了骨折价。



以经典车型雷克萨斯ES为例,部分地区优惠高达8万元,甚至有些地方直降10万,起售价直接干到19.99万元。

就连主打年轻市场的雷克萨斯NX,也没能扛住压力:

经销商报价普遍优惠在10万元左右,裸车价下探至21.88万元。

说白了,以往雷克萨斯的热销车型,几乎都开始降价了,而且幅度还特别狠。

你要是把5年前那拨“加价排队买雷克萨斯的人”拽过来,他们大概率会怀疑自己的眼睛。

可话说回来来,过去大家还对雷克萨斯“爱得死去活来”,如今怎么突然就这样呢?



在我看来,很核心的一个因素,就是太过于“看重利润”了。

当然,一家企业追求利润,这本身没有错。

但如果只想着从品牌口碑里“薅红利”,却在产品本身一再缩水,那迟早会被现实狠狠反噬。

雷克萨斯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你看它这些年的动作,不管是车型换代、技术更新,还是配置优化,几乎都慢得出奇。

反倒是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看上去是“稳重”,但实质上是“躺平”。

这种策略,刚开始确实奏效——毕竟雷克萨斯有过硬的口碑支撑:

开不坏的丰田技术、安静高级的NVH表现、还有省油省心的混动系统。

在那个豪车还动不动“烧机油”“爱坏”的年代,雷克萨斯就像是一股清流。

所以即便加价,大家也认了。



但问题是,时代真的变了。

过去你靠这些打动人,那是因为别人做不到。

而现在的新能源车把隔音、油耗、加速全都拉满,连10来万的轿车都开始搞L2辅助驾驶了。

雷克萨斯这边却还是老三样,连动力系统都一成不变,怎么跟别人拼?

尤其是它那个2.0L自吸发动机,说实话,放在雷克萨斯ES上,真的有点“撑不起排面”。

这不是诋毁自吸,而是它确实跟不上节奏了。

毕竟,在一个同级对手都上1.5T、2.0T的时代,你硬塞个2.0L自然吸气进去,还指望消费者加价买单?

有点低估大家的判断力了。

你可能说,这样做是为了稳定性,为了品质。

但问题是,稳定不代表落后,保守不该等于原地踏步,不是吗?



不仅是产品力的问题,在品质方面,雷克萨斯也早就不比当年了。

你别说它曾经有多耐用、多可靠,这些话现在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摇头了。

譬如前几年,因为“机油增多”的事情,雷克萨斯就遭遇了很多投诉。

甚至有车主反映:

提车才几个月,机油液位已经高到超过上限2.7厘米,甚至连机油盖都出现严重乳化。

可你看看雷克萨斯是怎么回应的?

一边是车主焦虑到频繁跑4S店检测、换油;

另一边是4s 店轻描淡写地说:“这是正常现象,仅需更换机油即可继续行驶。”

你说这话换成一个普通消费者听了,能不心凉吗?



本来花三十多万买辆雷克萨斯,就是冲着“省心”两个字去的。

结果问题出来了,不但没人积极解决,还用“没事儿”敷衍过去。

这跟他过去塑造的“品质神话”,完全背道而驰。

说到底,现在很多人对雷克萨斯的失望,不是因为它变坏了,而是它变得不像从前那么“靠谱”了。

如果你连老用户最看重的品质都保不住,那靠什么维系品牌信任感?



更现实的问题还在于,BBA 或者说“国产新势力”,可不会在原地等待。

宝马、奔驰、奥迪早就开始自我革新了:

不仅推出了一波又一波新能源车型,连燃油车也在持续迭代、加料升级。

你去看看现在的3系、C级、A4L,哪个不是越卖越便宜、配置越堆越高。

其中两个品牌,甚至还传出了,要上华为智驾的消息!

而国产新势力就更别提了。

蔚来、小鹏、理想、问界,哪个不是在“堆料”和“体验”上下猛药?

激光雷达、8295芯片、800V平台、大屏交互、座椅通风按摩全系标配……

以前几十万买不到的豪华体验,现在20来万就能一口气配齐。



你在店里摸着ES的中控塑料发愣,别人已经坐在理想L7的后排躺椅上,看电影了。

就这种差异性,还“停留在原地”的雷克萨斯,拿什么去比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