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23日凌晨,胶东半岛马石山主峰笼罩在零下13度的严寒中。村民王老汉蜷缩在山洞里,听着山下日军战马嘶鸣声越来越近,怀里8岁的孙女突然发问:"爷爷,八路军叔叔真的会来吗?"话音未落,一声清脆的三八式步枪声撕裂了死寂——这场持续72小时的生死突围,就此拉开帷幕。
此刻,胶东军区16团7连指导员王殿元正带着9名战士疾行在崎岖山路上。他们刚执行完护送机密文件的任务,原本可以安全返回根据地,却在山脚下发现大批未及转移的群众。日军第59师团6000余兵力正从三面合围,空中侦察机不断盘旋,机枪手在制高点架起九二式重机枪,形成严密的"铁壁合围"。
"全连留下!"王殿元斩钉截铁的决定让通讯员小李瞪大了眼睛。这个22岁的河北汉子清楚记得,三天前他们刚突破日军三道封锁线,现在仅剩的弹药是每人30发子弹和两颗边区造手榴弹。但望着漫山遍野拖家带口的百姓,战士们默默卸下干粮袋分给饥肠辘辘的儿童。
第一波突围在凌晨3点展开。王殿元将队伍分成三组:机枪手老赵带三人抢占东侧无名高地,司号员小李负责制造佯攻假象,自己率领主力直扑日军最薄弱的西南山口。此时日军正架锅煮饭,篝火映照下,战士们突然从雪地里跃起,三八式步枪与汉阳造步枪的射击声瞬间响彻山谷。
"同志们冲啊!"王殿元的驳壳枪连发三枪,精准击中日军机枪手。500多名群众趁机涌向山口,却被侧面射来的机枪火力压住。千钧一发之际,18岁的新兵蛋子二虎子突然冲向日军阵地,边跑边喊:"小鬼子,老子在这儿!"这个看似莽撞的举动竟奇迹般吸引了日军火力,二虎子身中七弹倒下时,右手还死死攥着拉燃的手榴弹引信。
天亮时分,第一批1200余人成功突围。但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日军调来四门九二式步兵炮,炮弹带着尖啸声砸向主峰。王殿元的左腿被弹片击中,他咬牙用绑腿扎紧伤口,发现西侧悬崖有条被积雪覆盖的隐秘小路。这个发现让战士们精神一振,却不知更大的考验正在等待。
第二天深夜的第二次突围堪称战争奇迹。战士们用绑腿和衣服结成绳索,在70米高的悬崖上搭起人梯。机枪手老赵把最后30发子弹压进弹夹,突然对王殿元说:"指导员,我留下。"这个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老兵咧嘴一笑,"记得告诉我娘,赵大栓没给她丢人。"说罢转身冲向日军追击部队。
黎明前的黑暗中,悬崖边的突围持续了整整四小时。当第17批群众安全落地时,战士们的双手早已血肉模糊。卫生员小杨在转运伤员时被流弹击中,临终前把珍藏的磺胺粉塞给老乡:"给娃用..."这个19岁的北平学生,至死保持着托举伤员的姿势。
第三天正午,最后的决战来临。仅剩的五名战士退守主峰古庙,日军调来火焰喷射器围攻。王殿元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把文件塞进石缝,带领战士发起白刃冲锋。战后清扫战场的日军中尉在日记中写道:"五个支那兵端着刺刀从火海里冲出,那种眼神让我想起靖国神社里的武士..."
当然,他以此来比较,是对我们英雄的八路军战士们的侮辱,因为他们所谓的武士,是以侵略他国为荣的。不过,这也从侧面反应,他当时的震撼。
12月1日,当胶东军区主力杀回马石山时,在古庙废墟找到十具焦黑的遗体。他们至死保持着战斗队形,身下压着烧剩的党员证和七枚未拉响的手榴弹。此役十勇士共引导群众突围七次,救出被困军民五千余人,日军战报承认"伤亡异常惨重"。
马石山十勇士的壮举,是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不对称作战"。他们用简陋的武器对抗现代化师团,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通道。这种超越军事常规的抉择,恰恰印证了那支人民军队最本质的特征:民心所向,即是刀锋所指。当我们在和平年代追寻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时,或许更应思考:是什么力量,让十个年轻的生命在绝境中迸发出照亮山河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