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句老话说: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感情是最没道理可讲的东西。今天对你情深意切的人,明天可能没了踪迹。
身处黑夜之中,最亲近的影子也会消失。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地生活,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观不同,不想强融
三国时候,管宁和华歆原本是一对好朋友,同窗共读。
管宁这个人,清心寡欲,一门心思扑在学问上;而华歆呢,却对权力和财富情有独钟。
有那么一回,他俩坐在同一张草席上读书,正巧有位高官坐着豪华马车经过。
管宁头也没抬,继续沉浸在书里;华歆呢,却扔下书,跑出去看热闹。
等华歆回来,管宁拿起刀,把草席一割两半,淡淡地说:
“从今往后,咱俩各走各的路。”
这就是“割席断交”的故事。
就算曾经多么合拍的人,也会因为志向、经历的不同而渐行渐远。
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疏远。
年纪越大,观念不合,想维持关系也难。慢慢地,也就散了。
跟不合适的人在一起,互相拖累,活得累心。
还不如痛快放手,给自己一片更宽广的天空。
相聚是缘,分开也要体面。
别互相纠缠不清,别互相折磨不休,更别给对方留后路。
就让一切悄悄地淡出视线,从此各自过好自己的日子。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无暇顾及他人
为什么有的人外表和善,却总是独自行走?
他们不组织聚会,不爱往人堆里扎,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通勤,一个人学习,一个人血拼,一个人健身。
奥黛丽·赫本,无数人心目中的女神,在社交场上如鱼得水,优雅大方。
但赫本自己却说:
“我享受独处,喜欢带着我的狗散步……如果让我从周六晚上一个人待到周一早上,我会非常高兴。”
有的人不爱扎堆,不常与人打交道,可不代表他们的生活就单调乏味。
他们是真的喜欢独来独往。
他们并非与社会脱节,而是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上。
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品自己的茶,赏自己的花,读自己的书,弹自己的琴,享受着“一个人的自在”。
现在,很多人都在努力合群,想要得到大家的欢迎,却往往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与自己好好相处。
在人群狂欢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人反而可能感到孤独和渺小。
而当一个人独处时,哪怕是一个人一个房间,内心却可能无比充实,好像拥有了全世界。
与挚友交心,从不交浅言深
翻看手机通讯录,发现好多名字对不上人脸,列表里人满为患,但能掏心掏肺的寥寥无几。
与其费心巴力地去拓展人脉,不如跟几个铁哥们儿姐们儿坐下来聊聊往事,来得自在痛快。
钱钟书不爱社交,这事儿地球人都知道。
有一回,大年初二,一位挺有分量的人物,拎着礼物上门想见他一面。
大过节的,人家来头不小,可钱钟书愣是从门缝里探出头,客气地说:“多谢了!我很忙!真的很忙!谢谢!谢谢!”
钱钟书看似冷淡、不接地气,但他会大老远跑17公里去参加朋友的婚礼,也会跟好友吴忠匡一起吟诗赏景、秉烛夜读。
更多时候,他就跟杨绛、女儿女婿窝在家里,各自找个角落埋头看书。
钱钟书给自己的社交定了条规矩:
“没必要找些乱七八糟的人,说些没滋没味的话。”
那些独来独往的人,看起来挺孤单,说不定只是你不在他们的圈子里头。
他们不强求自己硬挤圈子,也不稀罕低质量的社交。
他们其实挺暖心,只是不轻易对人展露。
对外头冷淡,是为了把热情留给真正值得的人。
朋友不需多,真心就行;圈子不在大,干净就好。
圈子会变,情也会变,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很多你以为很要好的人,不知在什么时候就走散了。
若感情还在,就好好珍惜彼此。当双方再无交集,就要学会退场和告别。
恰到好处的冷漠,适可而止的关心,不为难别人,也不为难自己,不失为一种让双方都舒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