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希林中将虽然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但是他家里的摆设却从来没有变过,他们家客厅里最显眼的墙壁上挂的毛主席和他的合影照片。
谭希林和毛主席相识于井冈山时期,在战争期间,谭希林还救过毛主席一命。建国之后,谭希林又被“老师”周总理相中,在周总理的指示下,这位军人出身,打了半辈子仗的将军穿上了西装,迈出国门。
谭希林,1908年3月21日出生在长沙县石头嘴村一户贫苦农家,家中兄弟姐妹共6人,谭希林是次子。
一天,父亲突然对谭希林说:“你去私塾念书吧!这样我们谭家也能出来个读书人。”
年仅9岁的谭希林无法明白父亲这句话里饱含着对他未来的期望,好在谭希林从小天资聪明,在学业上非常用功,小学毕业后考入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
尽管父母一直勒紧裤腰带供谭希林念书,但是残酷的现实终究还是压垮了这家人。后来因为家里实在是吃不饱饭,谭希林只好辍学进入湖南一家纱厂打工。
工厂里的工作量大,工资也很低,再加上工头的恶意对待,让谭希林明白穷人就是要被欺负的道理。后来,在一个长辈的推荐下,谭希林加入厂里的工会,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熏陶。
1925年,谭希林参加了五卅运动,在这期间,谭希林被省总工会介绍到安源路矿参加矿工俱乐部工作。第二年,受矿区中共组织派遣,谭希林前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了共产党。
1926年11月15日,黄埔军校第五期开学,共分为五个科,六个大队,而谭希林就是第五期的学生之一。
1927年夏天,第五期的学生参加了毕业典礼,这一期学生中,出了不少我军的著名将领,除了谭希林之外,还有许光达、宋时轮、张宗逊、杨志成等人。
毕业后,作战勇猛的谭希林被分配在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后升任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副连长。
经历过南昌起义的洗礼后,谭希林始终坚信“跟着毛委员,革命一定能够成功”的信念,为此,他成了跟着毛主席上井冈山的成员之一。
后来在井冈山上发生了一件事,这也让谭希林名声大噪。
那天,毛主席深入一个偏僻的山村,全身心地投入到宣传发动群众的工作中。然而,危险却悄然逼近,当地一支凶狠的地主武装,不知从何处得到消息,迅速将整个村子团团围住。
彼时,毛主席巧妙地混在群众之中,虽暂时未暴露身份,但四周皆是虎视眈眈的敌人,每一个细微举动都可能引发致命危险,处境可谓是岌岌可危。稍有不慎,一旦被地主武装识破,后果将不堪设想。
很快,毛主席被困的消息传到了正在紧张进行战前准备工作的谭希林耳中。谭希林听闻此消息,神色瞬间凝重,没有丝毫犹豫,他当机立断,大手一挥,立刻率领部队向着毛主席被困的方向火速奔去。一路上,部队疾行,尘土飞扬,谭希林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飞到毛主席身边。
终于,他们赶到了村子。激烈的战斗随即展开,枪炮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谭希林镇定自若,带领战士们勇猛冲锋,经过一番激烈拼杀,成功将地主武装击溃。被困的群众欢呼雀跃,毛主席也安然无恙。
事后,谭希林因解救毛主席而成了军中人尽皆知的“救驾将军”。
除此之外,谭希林也帮贺子珍解过难题。
临近8月底,国民党第八军第一师两个团向黄洋界哨口发起猛烈进攻,由于地形所限,只能沿着山间小路鱼贯而上。红四军一营以一连凭险据守,三连为预备队。
谭希林果断地靠前指挥,为节省子弹,谭希林不主张远程射击,当能近距离看清敌人时,谭希林才下达命令让部队开火,就这样,红军连续打退了敌人四次进攻。
那天,贺子珍和贺敏学把缴获来的迫击炮抬到黄洋界,并从军械所仓库找到仅有的3发炮弹。但是没想到在进攻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第一发和第二发都没有打中。
眼下只剩下一颗炮弹,能不能打中就看这最后一次了,贺子珍因为这事急得团团转,最后还是在谭希林的亲自指挥下,才把最后一发炮弹打进敌人的指挥所。
敌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炮弹搞懵了,以为毛主席又率领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于是立刻下令指挥部队后退。
就这样,红军以不足1个营的兵力,击溃了敌军,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红军离开井冈山后,谭希林来到闽西红军学校担任校长,主要做着培养红军干部的工作。在这之后,谭希林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谭希林迈向了长征之路。
“那段时间真的太难熬了,我当文化教员,跟随部队天天行军,天天打游击,每天也没有个固定的住所,穿不暖,吃不饱,我跟他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在这个时候夭折的……”这是多年后谭希林妻子吴文彬的一段回忆,她说的“那段时间”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谭希林带着全家来到山东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谭希林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任职期间,谭希林逐渐跟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熟络起来。
许世友为人直爽,说一不二,平日里很喜欢喝酒,谭希林虽然不常饮酒,但是他偶尔也会陪着许司令喝上几杯。那天,谭希林一脸惆怅地坐在许世友身边,思绪半天后,他对许世友说道:“您说,中央为何要让我去外交部工作啊?”
原来,不久前谭希林接到了中央发来了凋令,组织上让他立刻收拾行李到外交部报到。谭希林是军人,是战士,他怎么可能做得了外交部的工作呢?
在谭希林的认知里,外交部的同志大部分都是文质彬彬、口吐莲花的智者,他和这些文人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此时的他完全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任期4年届满的大使,也没想到六年后被授予中将军衔。
许世友笑着说:“你好歹在黄埔军校上过学,起码懂得社交,中央总不能让我们这些山大王去做外交工作吧!”
许世友的话让谭希林放松不少,几天后,他就带着全家人移居到北京去生活了。在北京,谭希林见到了老熟人周总理,经过为期6个月的培训后,谭希林从一个久经沙场的战将蜕变成一个穿着燕尾服西装,喝着咖啡,吃着西餐的“将军大使”。
为了揣摩别的大使都是怎样工作的,谭希林还多次躲在屏风后面学习,一来二去,屏风上就出现了好多大大小小的圆孔,这是谭希林为了看清别人是怎样工作而用铅笔划开的小孔。
1951年,谭希林被派往捷克斯洛伐克担任大使。谭希林上任不久后,正好赶上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为了做好国庆招待会的工作,谭希林亲自上阵,大到邀请嘉宾,小到餐具摆放,都由他亲自过问,亲自查看。
在没有当大使之前,谭希林因不了解这个工作所以有些抗拒,但是当他上任后,他也努力克服缺乏外交工作的经验、参加外事活动不习惯、语言不通等问题。
“我就像小孩子学步一样,一步一步来,总会有收获的!”在谭希林的不断努力下,他成为第一个任期4年届满的大使。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就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
1954年,完成大使工作的谭希林回到国内,中央根据他的特长和请求,重新给他安排了新工作——解放军特训总监部副部长。
1955年,谭希林被授予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