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高发态势,尤其在升学压力更为集中的省级示范性高中,“焦虑”“抑郁”等用语频繁叩击着教育者的神经。

然而,长沙市一中已成为一片“心理绿洲”,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异常率显著低于同类学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数十年持续保持低位。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育人逻辑?

作为三湘基础教育的标杆,长沙市一中用长达数十年的坚守给出了答案——坚持素质教育,坚持全面培养。
而其育人成果,也充分揭示了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深层规律——当教育真正摆脱功利化桎梏,回归“立人”之本时,心理健康就不再是一个核心议题。

也就是说,建设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体系”,是深层的密钥。


教师观:教师第一,民主平等

在长沙市一中,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学校教师的简历大都只有一个任职单位——长沙市一中。事实也是如此,数据显示,长沙市一中教师稳定率达95%以上。不少教师还告诉记者,晚上走进长沙市一中,你会发现一个现象,这里的小朋友特别多,他们大多是教职工子弟。

“大家都以校为家。”生物教师赵坤兰这样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宠爱,家人般的宠爱。”在学校工作了20多年的办公室主任王军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他看来,“一中事实上也像家一样,给了教师家人般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教师的人格、事业、情感,都能在一中这个‘小小的校园里’得到充分的发展。”

长沙市一中对教师“宠爱”最突出的表现,是其不一样的教师观。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全国大部分学校都在讲“学生第一”的时候,长沙市一中就十分鲜明地提出了“教师第一”的观点。

“都知道教育要‘以人为本’。‘人’由一撇一捺构成,对于一中教育而言,一撇是教师,一捺是学生。正如要写好‘人’字,需先写好一撇,再写好一捺,我们认为办学要遵循‘教师发展优先’的逻辑。只有先让教育者实现专业成长与生命丰盈,才能真正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学子。”羿莎用“人”字的写法向记者阐述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认识。

怎么理解“教师第一”?又如何做到“教师第一”?

“强调‘教师第一’并非说学生不重要。对于学校来说,学生是流动的,但教师却是长期在学校的,他们会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任何好的教育理念都需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才能生效,但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各种需求也得不到保障,在学校过得还不快乐,那怎么可能会有好的教育呢,‘学生第一’也只能是空谈。”校长羿莎解释道。

在长沙市一中,“教师第一”并非口号,而是通过制度、资源、文化的系统性变革,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释放其创造力,最终实现“学生第一”的教育理想。在学校看来,这一理念的落地需要管理层摒弃“管控思维”,转向“服务思维”,将教师视为学校最宝贵的资源而非执行工具。

因此,长沙市一中将教师的专业成长、职业尊严、工作幸福感置于优先地位,党委书记宋健平表示“要努力让每一名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通过文化营造、制度保障、资源倾斜等方式,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与创造力,最终实现其自身成长、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中,有三个关键词值得一说。

第一,平等。

这个关键词体现在文化维度。羿莎是长沙市一中的校友,大学毕业后也一直在这里工作。在羿莎的印象中,长沙市一中的领导与干部、干部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历来都非常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特别是历任主要校领导都十分具有亲和力,真正做到了和教师一条心,大家随时可以走进校领导办公室提意见。

“比如,在马清泽担任校长期间,常常把‘叫我马老师,不要叫我马校长’这句话挂在嘴边,并且常常和教师同吃住、同活动,如亲人一般;廖德泉担任校长期间,很少外出参加活动,而是把更多时间留在学校,深入课堂,关心每一名教师的成长,还号召学校领导班子后于教师晋升职称……”羿莎说。

在历任校长的影响下,羿莎对校长这个职务也有了新的理解:“‘校长’应该是一个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是说校长要谦卑,要放低自己的姿态,把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上;动词是说校长要有服务意识,时时刻刻做好为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准备,把解决教师的需求落实在行动上。”

“尊重是‘教师第一’理念的根本,尊重也是为了更好地看见。被看见,教师才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副校长彭健补充道。

第二,评价。

这个关键词体现在制度维度。长沙市一中不将分数作为办学的指挥棒,首先是从不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做起。学校关注教师的全面发展,并且认为“只有全面发展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分分计较’的教师,只能培养出‘分分计较’的学生”。

“在一中,对教师的评价是多维度的。早在30多年前,我们就摒弃了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方式,而是从学生评教、教学常规、教学业绩等多方面,给予教师一个更全面、更具体的评价。”教务处主任谌倪介绍。

因此,长沙市一中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不是为了给教师施加高压,而是希望通过全方位的考核帮助教师找到成长的痛点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进而给教师提供具体的成长支持。“总结起来,一中对教师的考评,考是手段,改进、提升、成长是目的。”谌倪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长沙市一中一直在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观,其核心是让“老实人不吃亏”。在招考入编、职称评定、岗位晋级、三维评价、绩效工资等方面,该校坚持按制度办事,按流程做事,按标准行事,不断增强教师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让大家用心、用力在教书育人上下功夫、深钻研。

“学校用更加全面、公平的眼光看待教师,教师们的付出和努力才没有被埋没、被辜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志坚说,“也正因没有了那些后顾之忧,教师自然而然会更加专注于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


第三,创新。

这个关键词体现在专业维度。长沙市一中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给予教师犯错误的机会”。让每名教师都有自由创造和发挥的空间,拥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找到具有个人特色的职业发展之路。

这并非只是说一说,而是以制度明确了下来。长沙市一中明确规定,“在坚守师德底线和教育质量核心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可自主设计课程模块、创新评价方式,甚至申请‘教学特区’进行跨学科项目式教学实验,学校仅设定底线标准,对过程性偏差保持包容”。

学校教育不能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教育的发展与变革需要教师们的探索与创新。数十年来,对教师全方位的信任、对教师发展个性的全面支持,既是长沙市一中教师队伍良性发展的根本,也是学校能始终身处教育改革前线的关键原因。

鼓励自主创新的结果是,在长沙市一中的历史上,出现了诸多“第一”:早在1992年,学校即开设了心理课,1994年开始引进专职心理教师,2003年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实践。

21世纪初,长沙市一中首倡“素质+个性,规范+创新”办学特色,是国内最早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深度融合的中学之一,实现了教育教学新体系与学生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系统性创新。

正是通过多方面的系统性变革,教师感受到了职业尊严与发展可能,“以校为家”的文化,也就自然成形。新老教师之间,既是同事,也是家人。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更深的情感纽带,老教师身上的优良品质和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刘恋,2014年大学毕业后来到长沙市一中,是学校的历史教师,也是一名班主任。虽然年轻,但已经带了四届高中毕业班。刚来学校时,她就被长沙市一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身上散发的精神与魅力打动——
在学校功勋班主任杨文新的身上,她看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晚的月上西头,杨老师始终坚守在班主任岗位上,与每一届学生共同经历成长与蜕变”;在教师唐红英身上,她学习到了一名班主任如何真正做到“看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在心上”;在老教师蔡纯身上,她深刻感受到一中教师哪怕临近退休,依然坚守育人一线的责任心。

“他们身上充满着对职业的热爱和敬畏,对学生的责任与爱。他们就如皓月一般,指引我前行。我也想成为给学生‘送月亮’的人。”刘恋说。

2021年,刘恋担任高一班主任,同时兼任备课组长。为了干好工作,整整3年,刘恋每天早早从家出发,晚上守着学生上完晚自习才离开。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每一名孩子的学习、生活。刘恋对学生付出的时间、情感和精力甚至远超出自己的小家。

“我可能亏欠了自己的家人,但没有亏欠我的学生。没有谁要求我必须这么做,我只想看看,我竭尽全力地托举,能把我的学生送到哪里。”说着,刘恋红了眼眶。

刘恋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刘恋班级的学生在各方面表现都十分优秀,绝大多数学生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目标,刘恋也获得了优秀班主任、青年教师标兵等荣誉,学生对她的评价是,“有刘老师在,我们就很安心”。

与刘恋有一样感受的,还有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原校长武建谋,他在学校编印的回忆辑录《我与一中》中写道:“从事教育工作已经35个年头了……我能在教育实践中做出一点点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在长沙市一中遇到的三位恩师:张维德、彭大斌、应易书。是他们在我的教育路上一路点灯。”

“敬业、务本、爱生、奉献,是一中传统的师德要求。他们一心扑在教育上,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他们只想着如何把课上好。”羿莎说。

来源:湖南教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